重構汽車產業新生態|WNEVC 2023
作者|甄 瑤
編輯|李國政
出品|幫寧工作室(gbngzs)
2023年初冬,這個新汽車時代濃縮在海口國際會展中心。
12月8日,2023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進行至第2天,上午最後一場論壇的主題爲“加速重構汽車產業新生態”。
主論壇上,中國科協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主席萬鋼發佈《2023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共識》,主要聚焦5個方面。
一是,新能源汽車進入全面市場化發展的攻堅期。與會各方對203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達到50%以上抱有堅定信心,將圍繞純電動汽車、插電/增程式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
二是,跨領域前沿技術突破將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正在加快賦能汽車智能化轉型,與會各方將以安全爲底線,推動前沿領域共性技術研究探索。
三是,駕駛場景將驅動車能路雲一體化發展邁上新臺階。典型駕駛場景,將成爲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等創新成果孵化和推進汽車產業升級的關鍵抓手。
四是,加強科普宣傳是推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重要環節。汽車電動化、智能化、低碳化轉型,帶來產品形態、功能特性、用戶體驗的全面改變。
五是,開放合作是全球汽車產業共同發展的關鍵舉措。
哪吒、梅賽德斯-奔馳;寧德時代、LG新能源;英飛凌科技、地平線、黑芝麻(參數丨圖片)……與會嘉賓圍繞整車、電池、芯片等角度展開探討。
邊界正在被打破,角色在交叉。汽車企業、產業鏈、生態鏈都在時代浪潮的推動下,開始擺脫舊有的邏輯和模式,加速重構汽車產業新生態。
▲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
“新能源汽車融匯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等多種變革性技術,產業鏈、價值鏈持續向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領域拓展,產業生態正在全面重塑。”工信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辛國斌在致辭中表示,加快構建汽車產業新型生態,既是產業技術變革的內在需求,也是產業未來發展的動力源泉。
“國際化的汽車產業競爭,歸根結底是技術以及技術落地能力的競爭。”哪吒汽車創始人、董事長方運舟表示,新能源汽車作爲未來的數字移動終端,無疑是實現萬物互聯的最佳載體。
他呼籲,在產業協同過程中,車企應擔起“鏈長”角色,引領整車、核心零部件、軟硬件等全產業鏈共同發展。
寧德時代首席科學家吳凱則表示,隨着新一輪科技革命日益興起,電池極限製造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受益於此,電池產業大概率將進入TWh時代。
技術演進、融合加速……儘管人們已經看到了許多眼花繚亂的變化,但2023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逐漸清晰地展示了新汽車的未來時代。
融合成主流
“地平線與大衆汽車集團旗下軟件公司CARIAD共同創立的合資公司成立,命名取自兩家公司英文名CARIAD + Horizon的合稱——酷睿程(CARIZON)。”
會上,地平線總裁陳黎明透露,新的合資公司總部位於北京,計劃至2023年末招募逾300名員工。
作爲雙方2022年官宣合作的重要部分,新合資公司將整合地平線的軟硬結合技術能力,以及CARIAD在智能車身和軟件系統整合方面的經驗,開發全棧式高級駕駛輔助系統和自動駕駛解決方案。
此外,酷睿程將基於地平線征程家族計算方案開展研發工作,落地智駕方案將搭載於大衆汽車集團在中國市場的純電動車型。
隨着技術不斷進步和創新,汽車不再僅僅是一種交通工具,而是逐漸成爲移動的智能設備,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緊密相連。同時,汽車產業也正在與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其他產業深度融合,形成全新的產業鏈和生態系統。
這種融合不僅發生在汽車製造商和科技公司之間,也發生在汽車產業鏈的各環節之間。
吳凱在專題演講中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智能分析能力,正在爲電池製造帶來巨大變革。
“10年前,從進入這個行業開始,我們就認識到,達到動力電池高一致性的製造要求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吳凱坦言,彼時公司還不叫寧德時代,與日韓相比,中國在動力電池製造方面相對落後,先進裝備長期被日韓封鎖。
此後,寧德時代開始採用融合創新動力電池高端製造裝備,實現了國產化替代。
一方面,先後開發了勻漿系統、激光焊接設備等系列動力電池製造裝備,填補了國際空白;另一方面,研製出寬幅塗布裝備和高速卷繞裝備,以及極耳裝備等關鍵設備,這些設備在全球領先。
吳凱透露,寧德時代旗下時代智能公司的滑板底盤已實現技術突破,首發B級轎車完成了黑河冬季測試及吐魯番夏季測試。這款滑板底盤預計在明年Q3實現量產。
今年1月10日,寧德時代全資子公司寧德時代(上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與哪吒汽車簽署協議,雙方將在CIIC(CATL Integrated Intelligent Chassis)一體化智能底盤項目上開展合作,首款搭載CIIC的車型最快將於2024年面世。
此外,新能源車輛與充電樁融合發展,已成爲新能源汽車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
“經過充電基礎行業和企業十餘年的努力,我國建成了世界上覆蓋範圍最廣、數量最多、服務種類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國家電網副總工程師李明分享了一組直觀數據:
我國在用充電樁近800萬個,近3年年均增速超過90%,促進了新能源汽車規模化應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已超過1821萬輛,產銷量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今年1-10月銷量達728萬輛,同比增長37.8%,市場滲透率超過了30%......
李明認爲,建立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充換電發展模式,與新能源汽車發展能源結構轉型緊密結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產業鏈各方爲之付出艱辛的努力。
今年11月21日和29日,蔚來汽車先後與長安汽車、吉利控股達成換電業務合作,標誌着蔚來汽車換電體系從私域專屬邁向公共服務領域,換電有望成爲主流電車補能方式。
11月30日,華晨寶馬與梅賽德斯-奔馳(中國)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以50:50的股比在中國成立合資公司,在中國市場運營超級充電網絡,合力滿足中國客戶對豪華充電服務日益增長的需求。
從戰略意義上講,與會代表認爲,發展智能汽車是帶動多個產業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需要,它的意義已經超出了汽車本身。
拐點顯現
拋開深奧的技術術語和嚴肅的會議氛圍,迴歸到代表的觀點的本質,可以發現,汽車行業新生態重構面臨着諸多挑戰。
在國際化方面,方運舟強調:“出海不等於賣車,須以全球化合作延伸價值鏈。”
他認爲,中國新能源汽車跑進大出海時代,面臨着國內外消費習慣差異、當地法律法規差異、製造標準不同等挑戰。同時,中國新能源汽車持續出海,不只是海外賣車,還要讓技術出海、服務出海、品牌出海、製造出海成爲主潮流,讓汽車產業鏈不斷向深度延伸。
在芯片行業,挑戰同樣存在。
其一,智能駕駛軍備賽升級,車企成本壓力增大。L2+級以上智能駕駛配置在30萬元以內價位區間具有較大上升潛力。
數據顯示,2022年,30萬元以上車型L2+智能駕駛裝配率近 82%,但今年1-9月的數據在下降,這說明整個L2+智能駕駛裝配在不斷下探,給主機廠帶來較大成本壓力。
其二,算力成本與用戶體驗不成正比。受限於算力利用率和算法性能表現,用戶不爲高算力買單。
“這主要是受限於是算力利用,還有算法性能表現還不足以支撐,這也是現在整個行業面臨的一個挑戰。“陳黎明解釋道。
“現在行業都在卷——捲成本,卷時間。”黑芝麻智能首席市場營銷官楊宇欣則認爲,眼下整車研發週期留的時間並不多,整車研發週期平均僅爲一年半到兩年時間。
在電力系統層面,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對用電負荷特徵帶來較大的影響。
隨着車載電池容量不斷攀升,單車充電負荷不斷增加,不僅快速佔用了配電的可用容量,也導致居民用電峰上加峰,造成電網局部過載,影響着配電網質量,將引起短時的電壓壓降超標,規模化的無序充電導致電網負荷曲線峰谷差率進一步擴大。
數據顯示,今年1-10月最大的充電負荷達1844萬千瓦,佔同時刻全社會用電負荷的2.96%,預計2030年最大充電負荷將達到1.2億千瓦,佔全社會用電負荷9.3%。
“爲了更好地打造汽車產業的新生態,促進新能源汽車高速發展,需要加快建設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的充換電發展模式。”李明提出3點建議。
一是,進一步完善充電網絡佈局規劃,推進充電基礎設施佈局規劃,強化與電網規劃的有效銜接,充分合理利用有限的電力資源,支持集中式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公共充電服務網絡,推廣統建統服模式,緩解居住區建樁難、充電難的問題。
二是,全面推廣有序充電,將有序充電功能納入新增車輛標準配製和充電樁報樁接電的必要條件,充電運營商積極參與有序充電,新能源車主主動有序充電。
三是,加快推進深層次車網互動應用,開展車網互動新生態、新模式、新政策的研究,積極在企業事業單位的內部以及工業園區典型場景開展充換電應用。
與會代表所面臨的挑戰,當下未必會得到明確的答案,但這些風險和挑戰會成爲抵達理想彼岸的助推器。
12月8日,乘聯會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1月乘用車市場零售達到209.7萬輛,同比增長25.5%,環比增長2.3%。今年1-11月累計零售1934.5萬輛,同比增長5.3%。
產業發展進入新汽車時代的拐點已顯現。
“未來,成本將成爲企業的生存之本,企業要有所爲、有所不爲。”
中國汽車工程協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院長趙福全表示,汽車行業應以生態佈局和平臺建設爲發展方向,從單打獨鬥到抱團取暖,從全棧自研到全棧受控,打造“內部跨業務、跨部門,外部共享共融共創”的分工明確、合作緊密的多主體協同創新,共同推動中國新汽車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