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啤酒貼牌、削價競爭傾銷臺灣 年撈35億還禁進口我國啤酒

▲綠委徐富癸、郭國文、鍾佳濱召開「中國啤酒傾銷攻臺,臺製啤酒剉咧等?」記者會。(圖/記者屠惠剛攝)

記者杜冠霖/臺北報導

中國製啤酒大量輸入臺灣,十年內市佔率成長四倍,如今臺灣人每喝三罐啤酒就有一罐來自中國,對本土啤酒產業釀成重大困境。綠委徐富癸、郭國文、鍾佳濱今(8日)和臺灣釀酒商協會,召開「中國啤酒傾銷攻臺,臺製啤酒剉咧等?」記者會,揭露中制啤酒以削價競爭、不對等貿易、誤導性標示,壓制臺灣啤酒市場,要求財政部、經濟部等政府單位提出具體因應對策,更籲請跨部會以具體行動支持本土啤酒產業。

徐富癸指出,目前臺灣人每喝三罐啤酒就有一罐來自中國,主要來自福建省莆田市,今年一至七月該市對臺出口比例超過85%、金額超過新臺幣17億元,遠超第二名的菲律賓和第三名的馬來西亞,但中國政府自2022年起,動輒以註冊不完整等藉口,禁止我國部分啤酒業者出口至中國;反觀我國市場卻對中制啤酒門戶大開,光是2023年就被中制啤酒賺走新臺幣35億元,對比臺灣對中國啤酒出口僅新臺幣300萬元,形成高達1,165倍的驚人貿易逆差。徐富癸認爲,臺製啤酒被打壓,也會連帶打壓臺灣農民,現在很多臺制啤酒使用臺灣的米和小麥,光是臺灣菸酒一年蓬萊米的使用量就達到1.2萬噸,也有很多本土品牌把屏東的檸檬、鳳梨、巧克力和芒果加入啤酒。委員表示,臺製啤酒使用並行銷了臺灣優秀的農產品,因此本土釀酒產業興衰會牽動經濟、財政以及農業,需要有整體的政策規劃,防堵可能發生的問題、守護農民。

郭國文表示,過往跑攤多看到民衆在喝綠色的臺啤,如今許多卻換成紅色的中國製啤酒,讓他對於紅色啤酒的侵入感受相當深。尤其中國傾專制國家之力,不計成本讓中制啤酒能介入正常市場競爭。郭強調,根據統計,中國政府每年補助個別釀酒商18-20億元,並透過「五年計劃」號令各地推出政策,壓低釀酒成本來削價競爭。郭國文指出,中國由於2014年開始,內需市場萎縮,導致周邊國家成爲中國傾銷的受害者。

數據顯示,中國製啤酒近三年來市佔率已高達34%,相比10年前的8%已暴增4倍,郭國文認爲,中國利用低廉價格,快速侵入臺灣市場,以330ml罐裝啤酒舉例,光是每罐中制啤酒的平均售價,就低於臺製啤酒約5.8元,嚴重影響本土市場。鐘錶示,民衆飲用臺製的啤酒,其實就是在支持臺灣本土的農產品,屏東縣是農業大縣,作爲在地立委更應該積極鼓勵民衆購買臺灣本土釀造的啤酒。

部分中制啤酒外包裝有誤導消費者之嫌。常見的中制啤酒,或以歐美日等國際品牌形象、或以臺灣在地化包裝,來取信消費者,掩蓋中國製造的事實,若民衆沒有閱讀產品標示,根本不會發覺這些都是「中國製造」。鍾佳濱認爲,上述案例顯示,政府在《酒類標示管理辦法》上有相當程度的疏漏,應要依法執法,保障消費者權益。

對於相關經銷狀況,國庫署副署長馬小惠則表示,外包裝的設計是否讓人誤信,讓人以爲是本土製造酒商製造,會再瞭解,管理法對標示有非常嚴謹規定,至於中國是否有政策補貼計劃造成傾銷效果,這涉及傾銷的調查,也會請關務署來了解。

此時鐘佳濱則拿起一瓶中國啤酒說,上面寫「美國知名品牌」,但「產地中國」四字卻難以辨識,幾個字加起來都沒有「美國」那麼大。這有沒有讓人家誤會?馬小惠則稱,這變個案認定,由臺北市政府先去調查,地方政府有菸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