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股價漲經濟好 不代表國強民富

中國時報社論

臺股在臺積電大漲帶動下一度突破2萬點,成爲陳建仁院長在立法院與反對黨立委攻防的盾牌,立委柯志恩質疑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不適任,陳院長稱「部會首長做得都不錯」,並反問「股票攻上2萬點,你不喜歡嗎?」。陳建仁犯了兩個邏輯上的錯誤,第一,臺股攻上2萬點不代表所有部會首長都做得不錯,尤其對數位部而言。第二,股票上漲只有少數人獲利,多數人無感,甚至可能覺得自己更窮,因而憤怒,不會每個人都爲股票上漲而高興。

少數人獲利 多數人無感

蔡政府執政近8年,股價與GDP成長成爲大內宣與選戰的利器。去年臺灣人均GDP超越韓國,立刻拿來大肆宣傳,短視浮誇的「臺灣贏韓國」論調充斥社會,殊不知GDP短期的變動往往受匯率的影響,意義不大,果然今年韓國反超臺灣,綠營媒體無言。

2023年底臺股指數漲到17433點,香港恆生指數跌至17042點,進入「黃金交叉」,股市名嘴、媒體歡慶「臺灣超越香港」,政府也拿來自誇。但兩個不同的市場、不同的交易制度、不同的成分股,沒有比較的意義。3月14日臺股指數以19937.92點作收,美國那斯達克指數前一天收在16177.77點,能說「臺灣贏美國」嗎?

股市起伏的確和經濟榮枯有關,但不該看股價,而要看總市值。市值是公司股票在市場上的總價值,一國上市公司的總值就是該國佔全球經濟份額的多寡。臺股上週總市值62.87兆元,約2兆美元,港股2月底總市值30.1兆港元,約3.8兆美元,臺灣爲香港半數略多,代表臺灣經濟規模約爲香港一半。臺灣2023年人均GDP爲33907美元,香港爲52429美元,臺灣約爲香港的65%,兩者接近。炒作臺股超車港股徒然暴露無知。

股價、GDP和經濟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關聯,但股價高不一定代表經濟好。股價表現受多種因素影響,除GDP外,還包括國際形勢、國內政治、產業發展等。一個國家股價高可能反映該國經濟穩健發展,也可能受到市場情緒或其他暫時性因素的影響。一個國家GDP排名在前,也不表示該國比較強大。經濟強弱表現在人均收入、就業率、貿易平衡、通貨穩定性、財政政策、基礎設施、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等都非常重要。

比軟硬實力 不如巧實力

蔡總統任內最後一次元旦談話,對臺股上漲、GDP成長洋洋得意,稱「我們的GDP從8年前的17.5兆大幅成長,去年超過23兆;臺股指數從我上任的8131點,到去年封關達到17930點,已超越香港恆生指數,臺灣成爲全球第21大經濟體。」但過去8年貧富差距擴大、財政敗壞、貪腐濫權嚴重,宣揚股票漲、GDP高代表臺灣更富裕、國家實力更強大,宣傳意義大於實質。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21年提出「東昇西降」概念,指代表東方文明的中國崛起,將取代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文明。美中紛紛就兩國GDP成長率計算中國追上美國的時間點,大致落在2037與2041年。但去年以來大陸GDP成長趨緩,美國在AI技術突破帶動下,股市屢創高峰。拜登總統在國會發表國情諮文有了底氣,說「很多人說中國正在崛起、美國正在落後,但他們把事情搞反了,美國正在崛起,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經濟。」

經濟強弱和國家實力的關係比想像中更復雜,除經濟力、軍事力等硬實力外,還包括政治影響力、地緣政治地位、人口規模與素質、科技水平、文化力、國際合作關係等軟實力,近年學者更把國家與人民的決策素質與執行力列爲巧實力,認爲比硬實力和軟實力更重要。

對美國而言,股價漲、科技強、經濟好,尤其美元霸權地位是國家實力最核心因素,但GDP增長讓少數人更有錢,多數人更貧窮,因而造成美國政黨惡鬥、政治分裂困境,美國未必能繼續強大。對中國而言,14億吃苦耐勞的人口、普及的教育、綿密的交通網與一體化的市場,是國家強大的基礎,但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高科技又遭到美國「小院高牆」封鎖,面臨困難。

美國不再是80年代的美國,中國大陸也不同於往昔,未來誰領風騷,不能陷入慣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