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辛丑年的臺灣經濟戰略
中時社論
終於度過飽受新冠疫情衝擊而紛擾不堪的2020庚子年,迎來2021辛丑年。去年經濟可說是「驚聲尖叫」連連,太多讓人意外之處。新冠疫情以無人可預測的方式衝擊全球經濟,各國全面封鎖,經濟活動停擺。大陸首季因疫情失控,經濟奄奄一息,但很快就控制住疫情,隨後經濟快速回升,固然讓人驚訝,歐美先進國家呈現的因應失敗、治理失能、經濟重挫,也讓人意外。印度經濟大幅衰退10%,亦顯示印度在政府治理、社會體質、經濟結構,都有許多需要補強之處。
現在面對的全球經濟情勢是:即使經過美國川普3年多的貿易戰、科技戰打擊,加上新冠疫情的衝擊,但大陸經濟仍挺住;而且去年因其他主要經濟體全部倒在疫情衝擊下,反而更凸顯大陸的經濟韌性與強度。相較去年初,大陸在許多方面都顯得更爲強勁,以經濟規模而言,在貿易戰前的2016年,大陸的GDP佔全球的比重是14.2%,去年1年就提高1.1個百分點到16.8%,美國的佔比則是持平。
去年中美經濟之間的消長,讓大陸拉近與美國的差距,而今年大陸預估經濟成長率可達8%到9%,美國雖然可望恢復約4%左右的正成長,但要到明年才能恢復到疫情前的水平。與此同時,大陸不論是貿易總額、出口等在全球的佔比都創新高,順差金額也創歷史新高,甚至連對美國的順差也再次增加,以單月而言則是高點。
某個角度而言,川普辛辛苦苦打了3年的貿易戰,一個疫情就讓一切打回原形;拜登政府上臺後,雖然中美競爭格局已確立,但大陸能熬過川普的貿易戰,調整經濟政策與體質,外界不應看淡大陸未來的經濟發展。
以內部而言,在貿易戰之後,大陸確立內循環爲主的經濟政策,以減少對出口(外循環)的依賴。從經濟理論與實務上看,規模大的經濟體享有比小規模經濟體更大的自由度與自主性,因爲大型經濟體可靠內需支撐成長的需要。例如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出口佔GDP比重不到10%,一般視爲以出口爲主的第3大經濟體日本,出口佔比只有15%上下。大陸出口佔比高點時達4成上下,但近年經濟結構調整後早已降到18%左右。以大陸的經濟規模,是有再下降、減少出口依賴的空間。再者,內循環的重點其實就是內部消費,大陸平均國民所得已在前年超越1萬美元的關卡,是有條件可提高消費佔經濟的比重。
美國發起經濟孤立大陸失敗
再以外部因素看,世界非常現實,大陸經濟原本就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與進口市場,加之成功擺脫疫情干擾實現經濟正成長,大部分國家都願意加強與大陸的經貿關係。具體案例就是去年11月,全球最大區域經貿組織RCEP的正式簽署,亞洲主要經濟體除印度外全部包含在內;同時趕在去年底大陸與歐盟共同宣佈完成「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即使大陸對澳洲祭出貿易戰,但上月澳洲的盟邦紐西蘭,還是選擇與大陸簽署兩國自由貿易協定的升級版。
這代表的是美國發起對大陸的「經濟孤立」已經失敗;事實上,去年大陸反而超越美國,成爲全球吸收最多外人直接投資(FDI)的國家,同時吸引上兆國外資金投資大陸股債券市。更諷刺的是,即使川普喊中美脫鉤、要美企離開大陸,但匯豐一份對在大陸跨國企業的調查顯示,有7成美企未來兩年要擴大在大陸的供應鏈,全部外資有75%要擴大投資。如果連美企都如此,就莫怪即使美國要臺商離開大陸,一起建立「臺美供應鏈」,但臺商大企業還是悄然地透過「兩岸聯盟」方式在大陸發展。
去年因疫情與搶出貨等因素,臺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度上升到史無前例的43.8%,未來縱然短期因素消失而不再走高,不過大概都要在4成上下浮沉;更現實的是,只要大陸經濟持續成長、規模加大,兩岸一水之隔,臺灣經濟都難逃大陸的磁吸效應;不僅是臺灣,大陸周遭國家都雷同,就如美國周圍國家無法逃脫其經濟磁吸一樣。
臺灣經濟長期的戰略,不僅要把大陸視爲生產基地、世界工廠,更應該把大陸當成目標市場,與產業、技術合作的主要夥伴,切忌掉入反中、脫鉤的陷阱之中。如果美國政府連本國企業都無法說服其「脫鉤」,臺灣自願脫鉤豈不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