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文榮/拜拜經濟學告訴我們:錢母用求來的纔有效果!
2020年的金鼠年一整年都籠罩在COVID-19疫情之中,但臺股創新高,雖然年終獎金可能少了點,但股民多少賺了點錢,可以在除夕發壓歲錢過年,也算是不無小補。
然後,大家賺了點錢,會把這個成果內部歸因,認爲是去年在廟裡求發財金與錢母的效果嗎?
自證預言強化發財與幸運小物效果
每個人都有一些私藏的發財術與發財幸運小物。
從理論上來說,這些發財術與發財幸運小物,還真的有點作用,我把這些歸納爲心理學上美夢成真的「自證預言」。
如此一說,去廟裡求發財金與錢母,真的有機會發財嗎?
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南投紫南宮於2月12日(初一)發放錢母。(圖/記者遊瓊華翻攝)
在大學求學時,課堂上教授常說一般人多半是風險厭惡者,白話說就是大家都不愛冒險,一個人的風險偏好的確不容易改變。
行爲經濟學也證明同樣是一個物品,照道理擁有與失去的效用應該是等值的,但偏偏失去的痛感更甚。
如果,可以透過某些暗示改變行爲偏好,讓人更加接受風險,是不是更容易有發財的機會呢?當然,我指的就是去廟裡求發財金與錢母這件事!
求錢母的行爲效果
往年的竹山紫南宮逢大年初一發錢母,引來信徒們費了好幾天大排長龍只爲求得錢母,但今年逢疫情取消初一發錢母的活動,改爲不定時隨機發錢母,我認爲這效果更勝於排隊。
▲紫南宮錢母。(圖/翻攝自紫南宮臉書)
但隨機發錢母,可不只是花時間就有機會,這不就說發財這件事恐怕還得有機運,以及有神明照料才辦得到,不是嗎?這效果當然就比排隊求錢母更強烈了!
不管是信徒花時間徹夜幾天排隊,或者是守在廟裡隨機獲得錢母,在心理上皆是付出代價得到的。
換句話說是說信徒用所費時間與精神的長短,表現對於信仰的虔誠,信仰愈虔誠,不就愈有機會改變風險偏好,愈偏好風險,不就愈有機會發財了呢?
這讓我想起「謀聖」張良與圯上老人的故事。
張良卯起來費了五天的功夫,終於獲得了圯上老人贈與的《太公兵法》一書。
張良日以繼夜的研究,終於成爲劉邦的軍師,幫助劉邦建立了漢天下。
若是事後諸葛,張良要是輕易就拿到圯上老人的《太公兵法》,真的就能夠成爲一代軍師,幫助劉邦建立起漢朝嗎?
我認爲效果有限!
求錢母、送錢母與買錢母哪種發財效果大?
▲這次除了宮廟大發錢母,連便利超商也聯手宮廟「送」錢母。(圖/業者提供)
今年不知怎的流行錢母,不只宮廟大發錢母,連便利商店也聯手大型宮廟送錢母,但仔細想想,錢母用求的和買的,哪種效果比較強?
除此之外,拍賣網上亦出現假錢母發售(消費者不知),於是乎,這三種錢母比較起來,哪一種纔有發財效果呢?
信仰讓信徒的風險偏好改變了!廟口經常會見到信徒來還金還願,對於廟口的其他信徒眼裡看來,似乎會解讀成這裡的靈力現象是很顯著的,求了發財金與錢母就會大家一起發財。
但若你冷靜的用邏輯去解析這個信仰現象,你就會發覺還金與還願只不過是「倖存者偏誤」(Survivorship Bias)罷了,因爲大家只看到贏家,卻沒看見輸家,不是嗎?
會有機會成爲贏家,不就是風險偏好改變了嗎?借金的規則中,其實就暗示信徒要從事較高風險的投資與理財,而不是單純借金消費。
但話說回來,費盡千辛萬苦求來的錢母、超商送的錢母與花錢買來的錢母(無論真假),主觀上我認爲與行爲效果上還是有所差異,這個差異主要還是來自於求來的錢母,強化了行爲經濟學上「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
想發財,還是認真一點比較有機會!
熱門點閱》
► 宋兆文/亞太最強潛艦怎撞船?人員「嚴重過失」使得蒼龍失去蒼龍威猛
► 錢世傑/年終縮水怎辦?坐等開市「紅包行情」 讓你的錢錢一同長大
●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