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手機遇阻,誰會是華爲的下一個賺錢業務?
(原標題:【深度】麒麟絕版,現金牛遇阻,誰會是華爲的下一個造富業務?)
記者|陸柯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上週五,華爲如期在上海東方體育中心舉辦了Mate40的國內發佈會。
場館內,現場觀衆貢獻了比以往更多的掌聲,幾乎在餘承東講話的每個間隙都有人歡呼。所有人都明白這場發佈會的意義——臺積電斷供後,Mate40搭載的麒麟9000已成絕唱。如果美國不對幾大關鍵供應商下發供貨許可,華爲整個手機業務的命運都將成謎。
比起外界此起彼伏的猜測,華爲內部似乎還很平靜。所有的研發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與手機相關的芯片、HMS、鴻蒙,EMUI乃至一張小小的手機壁紙,都仍在更新升級中。在週日舉辦的一場小型溝通會上,有用戶問起一個期盼已久的手機功能,華爲相關負責人回答:“下一代,下一代我們就能做到。”
下一代華爲旗艦手機能如期發佈嗎?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幾個月前,華爲在內外緊急調動芯片資源,全力爲Mate40的發佈保駕護航。但傳聞中,麒麟9000的芯片餘糧僅能支持到明年年初,而華爲至今還未宣告有可解的替代方案。
最理想的結果是,在芯片餘糧用盡之前,幾家關鍵廠商就能拿到對華爲的供貨許可。但坐以待斃從來都不是一個好主意,華爲當然想自己握緊命運的那根繩。
2019年,華爲消費者業務佔其總收入的比例超過一半,其中貢獻最大的毫無疑問是手機。任正非曾對記者說,CBG(消費者業務)一個很大作用就是賺錢,爲CNBG(運營商業務)的尖端研發供血。而明年,華爲還將額外增加數十億美元的攻關經費投入。
當現金牛業務遇阻,華爲需要做最壞的打算。如果手機走到了絕境,華爲將靠什麼續血?誰來挑大樑?誰又有能力挑大樑?
最壞的打算
禁令期間,華爲的節奏變得比從前更快。
一切都被提前了,包括鴻蒙。多位接近華爲的人士向界面新聞透露,按照計劃,鴻蒙系統本不會出現在2019年的華爲開發者大會上,“至少還要打磨半年到一年的時間。”但當時外界的壓力,將被質疑爲PPT的鴻蒙系統推到了臺前。
在最近一年多時間裡,這種加速在華爲變得越來越普遍。
爲了打磨替代谷歌服務的HMS,華爲剛剛結束有史以來規格最高、參與人數最多、最具有挑戰性的鬆湖會戰。連續數個夜晚的趕工也讓團隊逼近壓力極限,華爲消費者雲服務副總裁張平安回憶:“參與會戰的人一聽到鬆湖會戰眼淚就快下來了。”
如今,鴻蒙不再是躺在PPT上的概念,而將在明年全面用於華爲手機。對華爲而言,軟件層面的漏洞雖難,但可解,至少能在短期內呈現出一個可替代方案。
連續三輪制裁下,這家公司受到最大的打擊還是芯片。只要禁令不放鬆,臺積電、聯發科等關鍵芯片供應商的供應仍遙遙無期。
麒麟代工之路已經無法走通,最有效的解決方式就是直接購買高通或聯發科的芯片。儘管華爲曾多次表示願意購買高通芯片,多家芯片廠商也在積極向美國遞交供貨申請,但絕大部分申請都遲遲未得到批覆。
芯片短缺的影響是極大的。不僅僅是華爲手機業務,5G基站、智能車聯、IoT設備、雲計算種種業務的維持皆需要芯片持續補給。不過,華爲輪值董事長郭平迴應芯片餘糧問題時表示,“to B”芯片用量較少,目前儲備仍然充足。
但手機芯片已是燃眉之急。根據中國臺灣芯片調研機構Isaiah Research的預估,麒麟9000的芯片庫存在1500萬至2000萬顆之間,僅能勉強維持至2021年。最壞的情況是,華爲手機無法搭載製程最先進的芯片,從而失去在高端手機市場的競爭力。
盤活“死局”
站在懸崖邊,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華爲必須找到新的增長極。
據證券時報報道,華爲已啓動意在規避使用美國技術製造終端產品的“南泥灣”項目,筆記本電腦、智慧屏以及一系列IoT(物聯網)智能產品受美國影響較小產品均包括在內。
雖然華爲並未正面承認過南泥灣計劃的存在,但IoT系列產品的研發進展的確在加速。
華爲消費者業務平板與PC產品線總裁王銀鋒也在一次採訪中向界面新聞透露,除了筆記本和商用臺式機之外,華爲自有品牌的消費級臺式機、顯示器等產品也在計劃當中。
好消息是,Intel、AMD這兩家筆記本電腦CPU的主要供應商已經宣佈拿到了向華爲供貨的許可,這也爲華爲PC業務留下追趕的空間。
華爲很早就開始佈局IoT系列業務。目前,華爲消費者業務的核心戰略是“1+8+N”,手機是“1”,智慧屏、PC、可穿戴設備等產品均屬於華爲“1+8+N”戰略中的“8”,即華爲在手機之外的自研終端。就消費者業務而言,“8”代表的IoT產品很大概率將在未來扛起增長大旗。
綜合Gartner的調研數據,華爲可穿戴設備銷量在國內廠商中佔據絕對優勢,背後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華爲手機市場份額的帶動,因爲同一個生態體系下的使用體驗更友好。因此也有聲音擔憂,一旦失去了手機這個“1”的底盤優勢,華爲IoT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也將下降。
但看好華爲的人也不少。華爲研究專家周錫冰對界面新聞表示,IoT會是華爲未來較豐厚的利潤地。他認爲,華爲鴻蒙的技術實力正是其IoT業務的優勢之一。一位家電產業觀察家也表示,鴻蒙的分佈式操作系統使得智能家居的系統級智能成爲可能,家電企業有較積極的合作態度,鴻蒙連接的終端會更加廣泛。
一位阿里雲軟件專家認爲,華爲的業務正由純硬件產品線向軟硬件結合轉型。一個重要信號是,華爲目前對於linux內核代碼的貢獻度已經趕上Intel,排名世界前二。
“安卓、Mac等主流操作系統都是基於linux內核開發的,這個排名可以側面說明華爲在軟件上的實力提升。但只有儘快建立像蘋果、安卓那樣的生態,鴻蒙纔有強大的生命力。”上述專家表示。
誰是下一個造富之王?
“我們公司至今只是領先世界1-2年,沒有什麼特別的產品,沒有什麼不可替代的‘尖刀’產品,沒有任何戰略威脅的產品。兩年人家就追上來了。”在一次名爲“軍團作戰”的誓師大會上,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道。
在一些員工看來,這正是華爲的軟肋。儘管華爲手機佔據絕對份額優勢,但它仍不是像微軟Windows、谷歌Android、亞馬遜雲那樣不可替代的拳頭產品。鴻蒙究竟能爲IoT系列產品帶來怎樣的商業收益,至今還沒有定數。
最接近的答案是5G,任正非曾在多個場合強調其技術的領先性。一位通信行業專家表示,華爲的5G專利數量仍然大幅領先,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其在這項技術上的絕對領先優勢。但受到禁令影響,競爭對手愛立信在訂單數量上窮追猛打,也華爲營收造成衝擊。
去年5月,任正非在一次內部講話中指出華爲未來三大突破點:車聯網、人工智能和邊緣計算。長遠來看,華爲還是將寶押在了未來技術上,雲與人工智能(Cloud&AI)BG毫無疑問扛起了大旗。但就該BG的營收貢獻來看,目前尚難以成爲華爲營收的頂樑柱。
這場講話後不久,華爲就對外宣佈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並首次將自己定位爲提供智能汽車ICT(信息與通信技術)部件和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華爲多次闡明自己的業務理念:“不造車,而是幫助車廠造好車”。但除了造車本身之外,華爲幾乎攬下了所有汽車行業的賺錢業務。
2019年5月,華爲成立了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並且將業務梳理爲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電動和智能車雲五大板塊。目前,華爲已經發布了基於鴻蒙系統的HiCar,以及智能汽車全棧解決方案”HI“,進攻速度超過以往任何一家車廠。
“不造車,勝似造車”,一位與華爲密切接觸的車廠交互設計師這樣評價華爲在汽車行業的表現。在他看來,華爲新發布的“HI”品牌儼然是一個車標,“你幾乎可以把它理解爲一個汽車品牌,未來汽車的關鍵環節都要做,就像汽車行業的博世。”
博世是一家從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的企業。在產業鏈中,這家公司掌握着燃油車時代ESP、ADAS等核心零部件和系統的生產,可以說行業離開了博世便不能運轉。在上述設計師看來,華爲的系列部署,正是意在做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
在這名設計師看來,華爲做了一個“聰明”的選擇。汽車是重資產行業,製造汽車投入極重,而軟件、零部件恰恰是未來汽車行業附加值最高的部分。華爲輪值董事長徐直軍也曾表示,汽車產業正在把ICT技術定位爲新的主導性汽車技術,未來行業70%的價值來自增量業務。
當車機終端的普及率越來越高,華爲顯然不會錯過這個造富機會。
汽車業務只是華爲的其中一步棋。難關之下,華爲已經做好了持久戰鬥的準備。任正非在近日透露,2021-2022年是華爲求生存、謀發展戰略攻關最艱難的兩年。在公司聚焦的業務領域,華爲要用“足夠的錢”、“足夠的空間”來容納人才,全力打贏“殲滅戰”。
外部壓力之下,華爲正在竭盡全力解難。“永遠不要浪費一場危機”,這也許是現下華爲最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