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正式開始
新華社快訊:美國東部時間3日凌晨,美國東北部新罕布什爾州部分選民率先赴投票站投票,2020年美國大選選舉日投票正式開始。
四年一次的美國大選,“選民的心態琢磨不透”
當地時間11月3日是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的投票日。由於四年前的大選中各民意調查機構的“預測結果”錯得離譜,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民衆不再輕易相信民調機構的數據。美國民調分析專家約翰·坎貝爾指出:“美國選民的心態琢磨不透。”目前美國社會各界對此的評論也比以往都更爲謹慎。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顯示出本次美國大選具有的偶然性因素可能較之以往都更多。
在新冠疫情全球大暴發的特殊年份,美國大選無論從選舉進程還是最終結果,其背後的潛在影響遠超選舉本身,並滲透到全球發展的各個方面。
根據選情,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及其競選團隊,通過針對選舉合法性和矮化競爭對手的方式來打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相比而言,拜登則試圖從四年前希拉里的失敗中吸取經驗,選擇避開與特朗普爭鋒相對,轉而攻擊特朗普控制新冠疫情不力和處理種族主義問題的失誤。
(一)特朗普的競選策略
第一,把投票違規問題作爲打擊拜登的首要策略。針對自身民調暫時落後拜登的局面,特朗普及其團隊針對投票過程中是否存在舞弊行爲,對拜登和他的團隊提出了質疑,並就“郵寄投票”的合法性進行法律訴訟,並在言辭上對拜登進行攻擊。同時,特朗普還利用總統的影響力對各州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各州積極清除選民名冊,並試圖以此突破傳統民意調查機構的監控。
第二,充分調動美國藍領白人選民的情緒,鞏固其選民基本盤。特朗普發揮其情緒策略的特長,在每一場競選演講中運用極具煽動情緒的天賦和能力,充分調動美國老年羣體,未受過良好大學教育的羣體,居無定所甚至是“癮君子”等社會底層藍領白人羣體的情緒,來鞏固其選民基本盤。這也成爲特朗普應對選情不利局面的主要策略之一。
第三,將自身塑造成“美國超人”的形象來吸引選民。面對選情不利局面,特朗普採取了其一貫奉行的“超人策略”,即通過將自己塑造成深植於人們心中,並且代表美國精神的超人形象來吸引選民。面對控制新冠疫情不力的指控,特朗普在10月2日對外宣佈其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後,不到兩週便康復出院,重返競選現場,爲自身打造了所謂“抗疫超人”的英雄形象,試圖以此展示新冠病毒並不可怕,來化解民衆對疫情擴散的擔憂。同時,他也對疫苗的研發和民衆的康復治療加大了支持力度,以期獲得更多選民的支持。
第四,通過製造文明衝突來凸顯“美國優先”,並意圖藉此獲取黑人民衆的選票。特朗普團隊延續2016年與希拉里競選總統時所運用的策略,把特朗普塑造成捍衛西方文明的保衛者。在競選中,特朗普運用了以前不被人們認可和接受的話語策略,如渲染“恐懼,種族主義、污名化和種族化”,利用世界其他文明所謂的“威脅”在美國民衆中製造“文明恐懼”的氛圍,轉移美國民衆對國內種族矛盾的注意力,並大力宣揚他將捍衛上帝賦予美國人民的權利和確保美國的優先地位,試圖彌補其在應對種族問題方面的失誤,以吸引美國黑人民衆的選票。
(二)拜登的競選策略
第一,將“專注”作爲選戰的首要策略。今年大選對於拜登和民主黨而言,無疑都是一場“雪恥”之戰,有的研究認爲這是拜登及其團隊蟄伏四年的一次反擊。在上屆選舉中失利的希拉里提醒拜登:“遇到一位和你以前打過交道的、與任何人都不一樣的對手時一定要保持專注。”現在選舉已進入最後倒計時階段,拜登團隊,甚至整個民主黨都時刻保持警惕。對於拜登來說,保持專注是選戰的首要策略。
第二,針鋒相對地回擊特朗普對郵寄選票可靠性的質疑。特朗普對郵寄選票合法性的質疑,可能引發選民對美國大選公正性的懷疑。拜登團隊高度警惕特朗普在各類平臺發出的關於討論郵寄選票合法性的信息,向選民指出,特朗普在郵寄選票合法性上做文章是爲了推遲選舉,以期在新冠疫情好轉後獲得更多選民支持。
第三,建立選舉保護計劃。除了應對特朗普對“郵寄選票”合法性的攻擊,拜登團隊還要面對美國民衆對於此類問題的質疑。更重要的是,這種質疑可能引發民衆對所有來自州立法機構、法院,乃至國會等集體決策體制和結果的懷疑。爲此,拜登團隊在推遲選舉或者選舉不合法等問題上採取“絕不妥協”的應對,同時積極建立“選舉保護計劃”,即在全美各地建立律師和志願者組成的法律協助團隊,消除選民對於選舉過程中產生的諸如“郵寄選票”合法性的疑慮。
第四,採取謹慎穩健的“沉默策略”。針對特朗普強大而刻意的煽動能力,拜登團隊制定了針對特朗普常用言論和行爲“攻擊”的沉默策略,以此表現拜登行事風格的謹慎和穩健。拜登在各州的競選活動中,也儘可能不和特朗普正面交鋒,避免陷入激烈的辯論,也不再關注特朗普在推特等平臺上發佈的煽動性、激怒性的文章,而是將精力放在緩解選民對選舉的擔憂和增強選民參與投票的意願上,進而引導選民將注意力集中在疫情防控領域。
第五,採用“不傷害”策略。針對特朗普給民衆“製造文明恐懼”的氛圍,“污名化競爭對手”的競選策略。拜登團隊採用了“不傷害”競選策略,即不以對手特朗普爲主要抨擊和攻擊點,而是針對美國目前新冠疫情災難性大流行和圍繞種族正義的抗議等熱點問題來大做文章,通過向民衆釋放出所謂的同情心,指明特朗普上述手段的政治目的,以謀求在此過程中得到更多民衆的支持。
對美國總統大選的幾點思考
第一,美國總統選舉的工具化操作正在挑戰美國憲政體制的基礎。在距離大選不到半個月的時候,作爲現任總統的特朗普及其團隊卻多次公開質疑選舉過程的合法性問題。在選舉中否定選舉的行爲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總統大選的合法性基礎。除此之外,如果美國的兩大黨派把黨派命運置於國家利益之上,爲了謀取總統之位而不擇手段,這不僅不利於美國的長遠利益,更是直接挑戰了美國立國的法律基礎,侵蝕美國憲法的權威性和憲政體制。
第二,“網絡話語”助陣美國總統大選正在加速撕裂已經分裂的美國社會。特朗普自從上臺以來就一直通過網絡平臺和社交媒體反擊反對他的媒體和輿論,並將它們作爲自己發聲的主要陣地。這種方式在大選期間也被廣泛的運用,有研究認爲:“善於利用社交媒體,給特朗普帶來的是一本萬利的營銷‘快感’和令人瞠目的政治回報。”但是,這種方式加劇了美國社會的極化、仇視、社會撕裂等社會矛盾,助推了後真相時代迴避政治責任等社會風險的產生,並進一步導致美國民主言論的墮落和個人意志可凌駕於黨派,甚至是國家意志的局面。尤其是作爲美國政治中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政黨,如果長時間總是通過社交媒體以激化社會矛盾的方式推進其所謂政治意志的話,這種“過度競爭”不僅無益於美國的長期發展,對美國政治與社會生態的撕裂也是破壞性的。
爲應對抗議做準備?白宮重設柵欄、商戶木板封窗、警衛隊待命(來源:original)
第三,總統大選的兩黨互動內容正在顯示出美國進入了戰略疲軟的狀態。美國動態戰略理論家格雷姆·唐納德·斯諾克斯認爲,自2000年以來,美國在推動經濟進步和繁榮的動態戰略已經筋疲力盡,開始進入戰略性疲憊的週期,若要再次繁榮則需要開發新的動態戰略,而一個能帶來戰略領導力的總統將有助於新動態戰略的開發。這種判斷被戰略研究領域認爲是四年前特朗普當選總統的真正原因,但是特朗普的任期表現卻證明,特朗普無法實現克服戰略危機的既定目標。拜登民調結果高於特朗普似乎也正在成爲這種觀點的一種證明。即便如此,並不明朗的前景也同樣表明,政治與社會各界對拜登能否帶來新的戰略領導力同樣信心不足。
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四年一次費時、費力、費錢的總統大選除了引發了政治利益集團的相互傾軋、加劇美國社會的裂痕之外,那些被政客一直掛在嘴邊的“美國民衆最本質的需要”其實被忽略了。
(劉騫系同濟大學形勢與政策教研部主任;董曉瑩系同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美國大選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