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武漢兩會|武漢市政協委員劉萌:打造“校友經濟之都” 完善大學生創業風險防範機制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吳文汐,王雪 實習生潘紫青 武漢報道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是武漢市2024年以來的發展主線,對於2025年重點任務,武漢市也提出了打造人才集聚高地,推進校友招商等發展目標。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武漢市擁有高校92所,在校大學生近130萬人,每年新增留漢大學生30萬人以上,高校數量和大學生數量均位列全國前三。
“科教資源是武漢的核心優勢,大學生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而校友經濟是武漢將科教優勢轉化成科技創新優勢的成功實踐,也是集聚戰略科技力量的有效平臺。”2025武漢兩會期間,武漢市政協委員、長江國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萌指出。
劉萌建議,要推動武漢市建設大學之城、青春之城、創業之城,發揮新時代校友經濟策源地的引領作用。
推動校友經濟迭代發展與應用
2017年始,武漢實施“四大資智聚漢工程”,誠邀全球武漢校友智力迴歸、資本回歸,開創“校友經濟”新模式。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城市在學習和應用校友經濟的武漢模式,且在科技、教育和人才的鏈接上,以及在大學、城市和校友的融合上,均取得良好效果,並已經從武漢“雙招雙引”的1.0版本,迭代至全球科技“雙創雙投”的3.0版本。
劉萌認爲,發揮在漢校友經濟既有優勢,有三條具體路徑可供參考。一是在理論和實踐雙重維度同時發力。充分發揮已經匯聚國內外187所高校校友會的“武漢市校友經濟促進會”的創新平臺作用,還可以依託平臺設立校友經濟發展基金,投資孵化海外校友新興科技產業落地武漢。同時,推動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的校友經濟理論研究,促使武漢成爲新時代校友經濟理論研究高地。
二是以校友經濟推動新興民營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研究院經濟、院士經濟和大學經濟,加快校企融合,吸引全國乃至全球高校科技成果在漢轉化,鼓勵民企轉型和大力發展校友型民營科技企業,打造新興科技企業,催生和壯大民企隊伍。
三是以校友經濟招引全球人才匯聚科技力量。劉萌指出,校友經濟建立在情感認同基礎上,不僅鏈接着“母校”,還鏈接着“母城”。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湖北高校海外校友聯盟和武漢海外聯誼會等社團組織的力量,以創設公司和舉辦大會等方式,開展諮詢、會展和商務等合適的商業服務,打造常態化的運營機制和工作團隊,促進海內外校友經濟的融合發展。另一方面,創設香港校友經濟促進會,發揮橋頭堡作用,輻射帶動和影響全球校友,以超常規舉措引進戰略科技人才。
解除大學生創新創業後顧之憂
在建言武漢校友經濟時,劉萌指出,武漢民營經濟的GDP佔比約爲40%,一直低於全省和全國的平均水平,而推動校友創業有利於實現武漢民企發展大破局。對於武漢而言,龐大的在校大學生和畢業生是校友羣體的中堅力量,也是助力校友經濟和民營經濟成長的後備軍。
2025年武漢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武漢市要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吸引留漢來漢就業創業大學畢業生30萬人以上,培育高技能人才8000人以上、專業技術人員1萬人以上,建成市級“一站式”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中心。
但大學生創業,尤其是高質量創業並非易事,外部挑戰日益嚴峻。在劉萌看來,隨着市場經濟環境日益複雜,大學生創業潛在的經營風險和法律風險等問題愈加突出,導致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很低。
爲了營造適合創業的良好環境、構建抵擋風險的堅實屏障,劉萌提出了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識別機制、防範機制和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工作站等多項具體建議。
在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防範機制方面,劉萌認爲要分三步走,分別是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法律保障體系、構建大學生創業法律風險規避外部支持系統、提高大學生法律風險規避意識。
“政府需要對大學生的創業行爲進行合理的干預,通過立法等形式對大學生創業進行保護和支持,努力構建出適合大學生創業的科學法律保障體系。而創業法律風險的防範是一項複雜系統的工程,因此必須通過政府主導,與高校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制定一套科學的外部風險規避支持體制。”劉萌表示。
此外,劉萌認爲,武漢市應建立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工作站。市司法局可以依託現有的設在全市各個社區的公益性法律援助服務網絡,先從大學城和產業園區開始,逐步向中心城區輻射,分期分批推進建設,力爭用3年左右時間形成覆蓋全市主要社區(校園及產業園區)的大學生創業法律援助服務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