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使館點名,法國反華學者:如果明天去中國,肯定得不到簽證

觀察者網訊法國反華學者”邦達茲在推特上“陰陽怪氣”挑釁中國後,被我駐法大使館“點名”。而法國有些人居然跳腳了,打着所謂“言論自由”的幌子指責中國“戰狼外交”,法國外交部還爲此召見中國駐法大使。

中國駐法使館發文指出,安託萬·邦達茲曾多次挑釁中國使館,譁衆取寵,完全是個意識形態“噴子”。果不其然,他22日接受法媒採訪時又大秀存在,還“賴”上了中國大使,甚至慫恿法國政府“對中國劃紅線”。

“法國戰略基金會研究員”邦達茲 視頻截圖

採訪中,邦達茲頗具“自知之明”,承認“如果明天我去申請去中國,肯定是拿不到簽證的”。但他依舊嘴硬稱,不擔心對自己的工作造成影響。

諷刺的是,邦達茲作爲“法國戰略基金會研究員”,自稱主要研究中國與東北亞的外交安全政策,卻暴露了其“雲研究”的工作本質。“我的文獻研究是基於中國的報刊,(簽證被拒)不會對任何事情產生影響。”他說。

面對記者針對性的提問,邦達茲不忘繼續挑釁中國駐法大使盧沙野,稱對方“很特別”,“極大地誇大了中國的活力”,對自己採取“極具攻擊性的言辭”。

事實上,當時是邦達茲挑釁在先:他在有關法國議員訪臺的推文中主動艾特中國大使館,並陰陽怪氣地稱“給你和你的妖魔們一個大大的吻”。對此,使館的迴應只有兩個詞“petite frappe”(字面意思爲“無力的一擊”,在法語俚語中有“小流氓小混混”之意)。

事後,法國《世界報》等媒體卻斷章取義、惡意解讀稱中國“戰狼外交”再現,“中國大使館攻擊法國研究員是‘小流氓’”。就在22日邦達茲接受採訪當天,法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就所謂“侮辱和威脅法國議員及一名研究人員”召見中國大使。

被問及“是否得到法國政府支持”時,邦達茲拒絕談論與法國外交部的互動,但又宣稱政府“採取任何形式反應都很重要”,因爲“中國正在試探我們”。他慫恿法國政府去“說明中國已經觸及到了界限”。

此次風波起源於一週前,中方主動公開了駐法大使盧沙野2月份寫給法國參議院臺灣交流和研究小組”主席李察的信函,要求對方遵循“一中原則”,取消今年夏天的訪臺行程。而法國方面卻並無改意,法國外交部發言人甚至公開表示“議員想見誰,就可以見誰”。

中國駐法大使館發言人19日表示,中國政府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是一貫和明確的。我們反對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臺灣當局開展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這是遵守一箇中國原則的應有之義。有關人士可以自由決定其出行和交往計劃,中國政府將視情作出相應反應。

21日晚,中國駐法大使館在官網上發表“關於言論自由的民主討論”的文章,不點名地揭穿法國某些政治人物和媒體的“雙標”,以及邦達茲的主動挑釁:

“某位學者不甘寂寞,譁衆取寵,偏離正常的討論問題軌道,對中國使館進行各種挑釁。大家可以看看我館用“petite frappe”一詞迴應的他的那條推文。那是在討論問題嗎?那純粹是挑釁!言論自由是平等的。他有挑釁中國使館的自由,我們也有回擊他的自由。不能因爲戴上一頂學者的帽子神聖化了,說不得,也碰不得。

有人說中國使館是在“打壓”“獨立學者”。此人既不“獨立”,也算不上學者,而完全是個意識形態“噴子”。有網友挖出他同臺灣當局的曖昧關係,還有同美國某些反華組織的聯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位學者的媒體訪談、研究報告和推文,看看他是如何跪舔臺灣當局,如何瘋狂地“逢中必反”,如何死乞白賴地糾纏中國使館。中國使館之所以在一年前拉黑他,就是不想搭理他。此次用“petite frappe”一詞迴應他的挑釁推文也是爲了避免與他糾纏。”

文章也表示,中國使館一向對法國媒體和學者報道、研究、討論涉華問題持積極和歡迎態度,只要是真實、客觀、公正的,而非基於謠言、謊言和偏見。而如果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形象受到威脅和損害,我們的外交官就要衝上去拼命守護。有人因此給我們扣上“戰狼外交”的帽子。如果真有“戰狼”的話,那是因爲“瘋狗”太多太兇,包括一些披着學術和媒體外衣的“瘋狗”對中國瘋狂撕咬。

推薦閱讀:

美媒:中國已嗅到美國的弱點 臺灣未來或將成美國最棘手挑戰

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已經落幕,但美媒對拜登政府會談表現的反思還仍未結束。3月22日,美媒《華爾街日報》以“中國對拜登的警告”爲題發表社論提醒說,安克雷奇會談是一次要嚴正對待的警告,中國已經嗅到了美國的弱點。

《華爾街日報》社評截圖

上週在安克雷奇,面對美國官員不講外交禮節,不行待客之道,中方官員擲地有聲的發言,直擊美方痛點。在覆盤這場中美交鋒時,《華爾街日報》這篇社評刻意避開了美方開場白髮言超時在先的事實,反過來怪中國大談“中式民主”的優越性和美國的罪惡。

文章指出,儘管這只是一場會晤,但卻爲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定下了基調。

文章爲此不由得感慨“這就是中美關係的新現實”。在特朗普執政四年之後,北京希望回到奧巴馬時期順應中國全球發展的政策。“中國正在試圖瞭解能否像利用奧巴馬那樣,利用拜登總統的弱點”。

所謂回到奧巴馬時期的對華政策,文章渲染說這就意味着,美國要結束在亞洲建立對抗中國的“民主聯盟”政策;還意味着對於中國在香港、臺灣、新疆等地區的做法,美國要停止批評或制裁威脅。

對於拜登政府在這些問題上的做法,文章指出,儘管拜登政府上臺的頭兩個月裡,在上述問題的措辭都很強硬。在安克雷奇會晤之前,美國務卿布林肯和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還進行安排了一系列與印太盟友的會晤,還與韓國就駐軍費用分攤達成了一項協議。但文章指出,美國要面對的真正挑戰,其實是如何應對來自中國、俄羅斯、伊朗這些對手“咄咄逼人”的計劃。

文章煞有介事地宣稱,這三國仍記得,他們是如何在奧巴馬執政時期,拜登的自由國際主義派掌權時取得發展的,“這些地區大國正在觀望美國新政府是否是‘奧巴馬2.0’”。

而在這其中,最大的考驗將是中國。文章中的字裡行間透露出一股“酸”味,稱中國越來越相信自身的戰略優勢要勝過衰落中的美國。“如果不信這一點,可以看看中方在安克雷奇的發言。”文章還很不甘心拿現時的中國與上世紀70年代的蘇聯對比,宣稱這與當年的情況“如出一轍”,“當時也流行唱衰美國,而共產主義者尋求在世界範圍內前進。只不過今天的中國經濟實力要比當年蘇聯強大得多”。

文章最後還提到了臺灣,稱臺灣的未來有可能是美國最棘手的挑戰。臺灣作爲全球半導體生產中心,對美國經濟利益至關重要。而中國(大陸)也明確表示收復臺灣是首要任務。文章爲此提醒到,“這次安克雷奇的會晤是一次要嚴正對待的警告,這是一個危險的時刻,中國正在試圖測試拜登政府的決心”。

楊潔篪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開場白中闡明中方有關立場。圖自新華網

阿拉斯加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現已成爲歷史。有關中方的反擊一度被美媒炒作成“戰狼”外交。但也有其他美媒認爲,這展現了一個越來越不屈服於美國政府外交壓力的中國。在中國人看來,美國人不再擁有壓倒性的全球影響力,也不再有能力藉此對抗中國。

根據我國外交部3月20日發佈的新聞稿,中美雙方同意按照兩國元首2月11日通話精神,保持對話溝通,開展互利合作,防止誤解誤判,避免衝突對抗,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而在臺灣問題上,美方也重申了要堅持一箇中國政策。

在此次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之後,中國國際戰略研究基金會研究員張沱生對觀察者網設想了未來中美關係的常態,稱“應該競爭地方競爭,該對話的地方對話,可以合作的地方合作。”因爲對話比對抗好,和平比戰爭好。 他還特別強調了良性競爭:我們有所爲有所不爲,絕不跟美國搞全球軍備競賽,也不跟美國搞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競賽。鬥爭也要有禮有節,不衝突不對抗,管控好分歧,避免出現“一旦出現分歧就不對話、不合作”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