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景氣他放棄近百萬年薪 返鄉研發紫米粄糉闖名號
甘鈞睿放棄近百萬年薪,回到獅潭老家創業,研發不同的客家米食闖名號。(巫靜婷攝)
甘鈞睿(左)難忘阿嬤的好手藝,向他的母親(右)討教客家米食的製作訣竅。(巫靜婷攝)
傳統客家米糉香氣十足,甘鈞睿平時就與母親分工炒料、包糉。(巫靜婷攝)
甘鈞睿放棄近百萬年薪,回到獅潭老家創業,研發不同的客家米食闖名號。(巫靜婷攝)
甘鈞睿復刻兒時的好味道,並加入養生概念,融入地瓜、紫米、艾草、南瓜等食材,製作不同顏色的客家米食。(巫靜婷攝)
傳承客家好味道,30歲的甘鈞睿放棄近百萬年薪,回到家鄉苗栗獅潭創業,靠着阿嬤傳授的食譜及母親耐心指導,他重現記憶中的古早味,研發出「紫米粄糉」,Q軟外皮搭配鹹香內餡,每口都嘗得到紫米香,另外他也復刻傳統客家米糉、菜包,未來將融入甜菜根等養生食材,發揚客家美食。
傳統觀念排斥男人進廚房,甘鈞睿說,家裡只生3個男生,他排行老幺,小時候就喜歡黏在阿嬤身旁,跟哥哥們擠在竈腳看她做粿,阿嬤不但不排斥男生做菜,還不藏私地傳授食譜,過年時大家庭會打蘿蔔糕分享,客家米食的好滋味就此烙印在心裡,看久了也會做。
去年底甘鈞睿辭去食品廠工作,回到家鄉獅潭新店老街創業,獅潭位於山區,高齡化嚴重,願意留下來深根的年輕人不多,他表示,現在不景氣,想趁着年輕嘗試創業,還能就近照顧年邁的父母很值得,阿嬤6年前過世,懷念她的手路菜於是就以客家米食爲出發點,籌備3個月時間開了人生第一家店。
客家粄糉愈來愈少見,且因外觀與米糉、菜包相似,外地遊客常分不清楚兩者差異,甘鈞睿說,粄糉比起米糉做法更繁複,要讓客人吃粿不礙胃,抓比例可真煞費苦心,事前需泡米、磨米,再把米漿壓幹、攪拌製作外皮,改良常見白糯米粄糉,他將紫糯米融入,做出不同顏色與口味,與菜包不同的是還多了一股月桃葉清香。
甘鈞睿研發的紫米粄糉有鹹、有甜,鹹餡料有香菇、蘿蔔乾、豆乾、腐皮等,口感鹹香分明、爽脆有嚼勁;甜餡料則改用紅豆泥,搭配紫米外皮不膩口。客家莊同樣賣粿的店家不少,他希望能闖出與衆不同,用美食帶動老街人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