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三人談:微短劇參差不齊,管理如何引導?
來源:環球時報
編者的話:近年來,微短劇市場不斷升溫。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用戶規模已達5.76億人,佔整體網民數量的52.4%。然而,在微短劇依靠自身優勢俘獲大量觀衆的同時,其內容同質化、質量參差不齊、行業規範不足等問題也不容忽視,管理機制亟須完善。那麼,要讓微短劇從只“叫座”到既“叫座”又“叫好”,行業管理還能如何引導?
“卷流量”更要“卷內容”
湯俏
就內容選擇傾向來看,當前微短劇行業呈現出多元化與集中化並存的特點。一方面,題材不斷拓展,類型雜糅創新。都市情感、古裝愛情雖佔據主流,但懸疑、喜劇、鄉村、文旅等題材也嶄露頭角。另一方面,言情題材依然在各平臺佔據重要地位,這與大衆對情感故事的追求以及微短劇受衆年輕化、追求情感共鳴的市場趨勢緊密相連。中老年題材微短劇興起,也順應了人口老齡化背景下銀髮羣體文化消費需求增長的趨勢。同時,微短劇在創作中越發注重傳統文化、現代流行文化和非遺元素的多元融合運用。AI技術賦能微短劇,在敘事和表現形式上不斷創新,互動劇、豎屏劇、免費模式等新形式也爲觀衆帶來獨特體驗。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前微短劇行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內容同質化、低俗化,人物扁平化、臉譜化,價值觀形式化、庸俗化等問題。伴隨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門檻降低,管理漏洞頻繁出現。流量經濟過度市場化、娛樂化,博眼球現象依然嚴重,精品短劇仍然稀缺,提升空間很大。
面對當前機遇與挑戰並存的情況,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引導微短劇行業健康、規範發展。但是這些政策未來的落實還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加強。一方面,要始終堅持內容爲王,進一步強調創作的多元性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導向,“卷流量”更要“卷內容”。進一步落實現實主義創作原則引導,鼓勵創作者探索新的題材和類型。另一方面,要從多元專業角度強化內容審覈和價值導向把關,建立健全微短劇審覈機制和價值導向評估指標體系,加強行業自律,備案制度之外切實貫徹創作者資質認證和信用檔案,落實准入機制和懲罰機制。此外,要從專業技術和藝術素養等方面加強高素質人才培訓,鼓勵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的同時,加強對技術應用的監管和引導。完善激勵和評價機制,優化垂類細分管理,推動構建行業統籌協調合作機制,積極探索“AI+微短劇”和“微短劇+”多產業融合的路徑,深化內容、形式、渠道和技術等多方改革創新。(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網絡文學研究室副主任)
自下而上建立治理網絡
方興東
引導微短劇規範發展的關鍵在於建立與當今微短劇特性相適應的治理機制。微短劇作爲新的媒介形態,有着新興且複雜的相關主體,以及更靈活、分佈式、高互動的傳播方式。因此,根據微短劇的媒介特性,以及還處於快速爆發和動態演進的新興業態發展階段,當前最有效的治理模式就是互聯網原生的多利益相關方模式(簡稱多方模式)。也就是產業新興生態的各方主體,形成具有足夠代表性、足夠約束力的自組織治理機制,比如行業協會或者產業聯盟,制定符合業態發展規律、有效針對各種問題與弊端的規範和自律機制。這種多方模式的治理機制是互聯網新興業態最重要的公共物品之一。當下各種問題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該行業公共物品的先天缺失,後天也沒有及時彌補的癥結。
而在管理的主體上,平臺始終要承擔最重要的責任。在微短劇行業的各利益相關方中,平臺是最直接掌握用戶、作品、資金和消費行動等數據和資源的一方。因此,平臺是最有條件和能力,針對各種亂象採取有效措施的。而對於企業而言,尤其是行業的領軍企業,行業的成敗興衰直接決定自身的發展進程和命運,因此也必須超越自身企業,爲整個行業發展與治理的公共物品建設做出貢獻。而對於政府來說,要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亂”,必須遵循新興業態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律,明晰自身下場治理的能力和侷限,站在行業健康發展的高度上,以協調和構建符合新興業態的治理機制爲目標,充分藉助與發揮行業領軍企業和領袖型企業,以及富有公信力和專業素養的第三方專家學者的作用。最後則是守住法律法規的底線,進一步明晰底線,對於違法違規者,敢於出手,形成有效的懲戒案例和法律威懾力。
當前,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相關協會和機構等,首要任務是建立、促進和健全有效的產業聯盟和行業協會,構建自下而上的分佈式治理網絡。同時,也要考慮微短劇更開闊的海外發展空間,治理模式和機制要更具有全球視野。(作者是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烏鎮數字文明研究院院長)
給創作者更多激勵
孫佳山 萬芊芊
微短劇作爲一種新興文化業態,其發展得益於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技術革新。而從網絡文學到手遊,再到網絡連續劇等先行形態的成功實踐,也奠定了微短劇的商業模式和產業框架。同時,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及數字文化產業的積累,使得中國抓住了微短劇率先崛起的契機,而中國企業文化出海的成功經驗也強有力地助推着微短劇行業的文化出口。
然而,目前微短劇行業的發展也伴隨着諸多挑戰。在市場需求增長和資本追逐下的內卷競爭,以及與其他行業相比的待遇差距問題愈發明顯,暴露出諸多結構性矛盾。
微短劇行業的內卷現象主要體現在內容同質化、低成本高密度生產以及平臺導向的創作生產壓力上。大量微短劇在題材上過度依賴已獲成功的套路模式,製作公司爲追求短期流量效益,壓縮製作週期,採用流水線式生產模式,不僅犧牲了產品質量,也加重了對創作生產團隊的壓榨。而流量平臺的算法規則進一步加劇了上述問題,迫使創作生產者無限迎合數據指標,導致市場上充斥着創意雷同、質量不足的產品。
此外,與其他行業相比的待遇差距則源於微短劇亟待規範的收益分配機制。當前的分配機制高度傾向於平臺和資本方,基層創作生產者的回報往往與其付出不符。產出“爆款”的頭部團隊依靠固化的內容,再加上關注高的頭部演員,通常能夠形成可持續的創作生產鏈。而新入局的從業者則容易陷入低薪和缺乏保障的困境。同時,製作費的重頭大多被投入到平臺推流和具有市場號召的頭部演員之上,技術崗位的勞動價值長期被低估,難以獲得與其貢獻相匹配的待遇。
由於當前發展模式過度追求短期流量轉化,而忽視長期品牌價值積累,使得微短劇行業在蓬勃發展之際不斷遭遇“短線”行業唱衰。若要實現全行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從多個維度推進行業變革。一方面,應注重精品化與主流化,通過提升製作標準、推出高質量作品,強化市場影響力;另一方面,應關注社會與人口結構變化對文化消費的影響,確保自身商業策略與觀衆的價值觀相契合。同時,規範行業標準、保障從業者權益也尤爲重要,進而提升整體制作水平。
微短劇是現有文娛生態中的有機新變。在技術驅動與市場引領的雙重帶動下,只有在內容質量、從業者權益和市場生態之間找到有效的平衡,推動創作生產環境和分配機制的深層次變革,微短劇行業才能迎來真正的高質量陽光發展。(作者分別是中央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副研究員,中國電影資料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