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縱目”到“天眼” 《國家寶藏》講述中國人探索之心

1月31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如約而至。本期節目走進的是文博界的“超級網紅”——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因爲三星堆的超前與神秘、人頭像的另類與怪誕,關於“三星堆文明和外星人有關”的猜測和想象層出不窮。本期節目由劉浩存、大張偉張晉作爲國寶守護人,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站長雷雨、FAST“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姜鵬、前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局長樑旭仲的講述下,帶領觀衆逐一解讀金仗青銅縱目面具和一號青銅神樹的前世今生。

節目組供圖

我們是生長在“縱目”的注視下和“天眼”的光芒裡的一代人

3200年前,古蜀先民將東西文明集散一隅,諸般造化匯於一地,在神秘的北緯30度線上,創造了古老的三星堆文明。

因爲沒有文字的指引,三星堆裡有太多謎題無法得到準確的答案,但人們可以從文物的身上,感悟華夏民族求索天地的初心:古人將磅礴的山海、浩渺的宇宙,都放進一棵青銅神樹之中,構建起心目中的世界觀;他們把面具的眼睛做得很長、耳朵做得很大,似乎想要藉助“超能力”看見並聽到更遠的地方;他們在土地上認真生活,也渴望溝通人神,瞭解頭頂的日月星辰,立於扶桑金烏、造型奇特的眼型器、形似方向盤的太陽輪……都能讓今天的我們看到他們對天空的嚮往。

人類從矇昧到文明,是從仰望星空開始的。“縱目”代表着三千年前的古蜀人以眼觀天的初始階段;而“天眼”,作爲射電望遠鏡發展至今的最新成果,終於把祖先天馬行空的設想紮紮實實做成了國之利器,並讓中國天文學家有機會站在了人類視野最前沿

這樣一隻巨大的眼睛,是如何造就的?本期《國家寶藏》用了大量篇幅,重點結合FAST“天眼”項目總工程師姜鵬的講述,以及一段致敬“天眼之父”南仁東先生短片,回望了這個“人類從未實現過的方案”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突破歷程。

節目組供圖

在南仁東先生的帶領下,FAST從1994年開始起步,僅選址就用了13年之久。在貴州省平塘縣大窩凼,整個團隊住非常簡陋的工棚,起溼疹、被螞蜂蜇都是他們必須去面對的困難。受喀斯特地貌的限制,大型設備無法進場,所有施工方式只能採用人工,建造者們要麼就在半山腰上,要麼就在懸崖峭壁。500米口徑的環樑、6670根鋼索、4450塊單個面積達50平方米的反射面單元……就像搭積木一樣被他們一塊一塊拼接了起來,所以曾有外國友人說:“只有中國人能做得了FAST”。

2016年9月25日,中國天眼建成。2017年10月10日,它首次發現脈衝星信號,而南仁東先生卻在25天前因病情惡化去世,未能看到這一幕。當在節目短片中聽到南老生前用沙啞的嗓音講述這項偉大的事業,他的執著、他的頑強,他爲了探索宇宙“踏過平庸”的信念,深深感染了每一位觀衆。

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出發,以“中國氣派”傳遞文化自信

本季《國家寶藏》將視野聚焦於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用一場“在文明發源地講文明,在歷史發生地講歷史”的沉浸體驗之旅,生動探討中華文明的形成及其對世界的貢獻

和《國家寶藏》已播的其他遺產地相比,三星堆文明太過特殊。除了《山海經》之類的神話傳說,史料對這個古老文明幾乎沒有直接記載。某種程度上,這對本期《國家寶藏》的主題闡釋也提出了巨大挑戰,節目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出發,在“前世傳奇”中展開大膽的聯想和合理的推測,同時在“今生故事”中着力於華夏精神的延伸和多元文明的互鑑,表現出鮮活的現實視角和開闊的國際視野。

如觀衆所見,從金杖上涉及的蜀地兩大部族魚、鳧圖案衍生開來,劉浩存化身精靈,見證了發生在兩個部落之間“魚”和“飛鳥”的愛情故事,並祈願再不生仇恨和征伐;青銅縱目面具的前世傳奇發生在公元2021年,一年一度的“三星堆面具狂歡夜”舉辦在即,面具作爲“盼與鬼神通,生死相守護”的穿越神器,讓大張偉飾演樂隊人明白了珍惜親情的可貴;上古時期,古蜀先民棲息在岷江上游的河谷中艱難求生,張晉飾演的人物在神鳥的指引下,帶領族人越過艱難險阻,抵達了溫暖宜居的新家園……這些故事雖和《山海經》一樣充滿了奇幻色彩,但它關於中國人亙古不變的愛與美好、親人和家園。

節目組供圖

在今生故事的講述過程中,《國家寶藏》同樣把生動的手法、多元的視角、深邃的解讀進行到底:例如雷雨從“陶三足炊器”推測當時的三星堆人民也吃火鍋,“非常有可能是四川火鍋的鼻祖”,讓遙遠的三星堆人一下子就有了生活的溫度;節目通過蒐集“天眼”探測到的脈衝星信號的聲音,打造了一份特殊的禮物,陪伴觀衆領略宇宙深處的“星辰樂隊”,觀衆們驚歎道“看似靜謐的星空其實一直在與我們對話,這就是宇宙的心跳”;在講述三星堆文化的海外魅力時,除了連線原西雅圖藝術博物館館長倪密·蓋茨女士和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館長許傑,節目還將蘇美爾神樹和三星堆神樹、越南玉璋和三星堆玉璋、西雅圖橄欖球隊隊徽和三星堆青銅大鳥頭、《憤怒的小鳥》中的小豬和三星堆附近出土的陶器小豬等做了有趣的對比。對跨越時空的共同選擇的呈現,拉近了不同文化之間的相親相近。

《國家寶藏》以立體深刻的電視表達,不斷傳遞着這樣一個認知——中華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無、交流借鑑,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只有當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走向世界,才能延續發揚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使之薪火相傳代代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