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人看臺灣》魯凱之行(上)
清晨的左營車站,面對着一個個陌生但又熱情的面孔,四天三夜的魯凱族部落文化探訪之行在團員們的自我介紹中拉開序幕。對於充滿未知的臺灣原住民部落,來自不同專業的24位大陸的同學與14位臺灣的同學將在接下來的行程裡發揮各自的專業特長,爲魯凱地區的發展提出自己的見解。
進入魯凱巖板巷
第一站是位於臺灣魯凱族與臺灣族的分界地─谷川大橋,高達99米的谷川大橋寓意着臺灣各民族部落在災後美滿久久。作爲魯凱部落的「杜長老」,我們38位團員口中的杜爸爸則早早的在谷川大橋下等候,並以魯凱族特有的方式來迎接我們,同時爲我們大致介紹了魯凱族現今的情況以及谷川大橋的由來,在簡短的儀式之後,我們進入到他們引以爲傲的魯凱共和國。最終到達了巖板巷──現今魯凱部落的聚集地。部落的建築方式幾乎都由頁岩搭建而成,沒有現代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爲人民展示着這一部落文化的純樸與生態。
來到霧臺山莊,族人用歌聲爲我們表達了歡迎之禮,併爲我們每一個人都穿上一套魯凱族人的服裝,穿上族服的那一刻,我們的心態也從一名外來的參觀者轉變成了一位切身經歷的族人,隨後我們從代表財富的陶罐中抽出了屬於自己的族名,每一個名字都是來自與上天的恩賜,也代表了這一位族人一生的前途方向。
抽取名字的時候一般由兩位族人一同進行,各自取得屬於自己的名字之後一起喝下杯中的美酒,寓意着兩個人在這一生便結伴爲盟,相互扶持照應。輪到自己的時候,心裡忐忑不安,不知上天會賜予自己怎樣的族名,經過簡單的許願之後抽出我的族名「bikare」,寓意着此人一生凡事都可以先人一步。
賜名儀式結束之後我們體驗了魯凱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必備的習俗:搗小米、頂竹籃、刺藤球,以及具有魯凱特色的婚俗禮儀。在頭頂小米的體驗活動中,女孩子們需要頭頂小米,讓人看到其日常生活做工之不易。在部落中的習俗中,女孩不能私交男朋友,也體現了他們對父母的尊重與對文化傳統的堅持和守護。
魯凱文化別具一格
接下來我們參觀了魯凱部落的家庭。在魯凱族中,男子肩負家庭重擔,而妻子主持家務,男子的社會地位相對較高,夫妻間責任分明,體現了父系社會下穩定的家庭生產模式,而在房屋的外牆上標識出房屋主人的名字也是在其它區域不曾有過的習俗。部落中百合花的含義也與我們現今的社會不同,女子代表純真,男子代表勇猛,讓我們學習到別具一格的部落文化。
晚餐之後,一天的行程在歡樂的小主人與小天使抽籤儀式中結束。晚上的小組討論,來自不同區域的8個小夥伴,利用着自己的特長,初次融合暢談着各自文化所帶來的不同。
伴着歡快的晨操,開始了第二天行程,我們沿着山路從魯凱部落來到了位於神山部落的冒煙屋,體驗琉璃珠的手工製作。部落的阿嬤給我們介紹琉璃珠來由,也親手教我們琉璃珠的製作工序。琉璃珠是魯凱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可以代表土地的所有權,是權勢地位的象徵。在很久很久以前,珍貴的琉璃珠曾可以買下一座山。
琉璃珠七彩斑斕
關於琉璃珠,傳說是頭目家在用餐的時候,陽光透過屋頂的天窗,照進屋內,米飯的蒸氣上升與陽光折射出七彩的陽光,擡頭仰望發現這一美景,便找來身邊的材料製作,最後利用五彩陶土燒製出美麗的琉璃珠。由於陶土的稀有,琉璃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爲貴族才能使用的珍品。到現在,琉璃珠也是魯凱族人婚禮的四大必備物品之一,只有部落裡的女性才能佩戴。
阿嬤先給每個人發了一條事先準備好的陶泥,然後教導我們如何一步步製作琉璃珠。同學們都十分投入地製作着屬於自己的那一串琉璃,男生們也在這時表現出不同於平時的細膩和創意。我們用琉璃燒成的富貴珠,自己動手串聯屬於自己的手鍊。小組成員一邊DIY一邊分享,心和心的距離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拉得更近。
省思部落發展問題
之後,我們回到魯凱文物館,在杜爸爸介紹完神山部落的歷史發展之後,等候在一旁的阿禮部落的包頭目也身穿部落的禮服熱情地接待了我們,由於氣候因素我們不能去到位於高山上的阿禮部落,但是包頭目專程驅車來到魯凱部落,用投影片放映方式,爲我們詳細展示了阿禮部落現今的狀況。
通過介紹,我們瞭解到因爲八八風災,遷居到山下的族人與漢人雜居,也多往外地求職謀生,難再如同過去居住於舊部落中,能夠有完整且不受到外界干擾的環境,可以完整傳承魯凱族的文化。面對這樣的問題,包頭目希望,之後能夠共組民族學校,讓下一代的族人能夠在浸淫於魯凱文化的條件下受教育。但是這樣的想法若要落實,必須先能夠實踐原住民族的自治。
伴隨觀光發展,出於經濟利益而將原本嚴肅的祭儀或傳統商業化越發嚴重,而對部落文化造成破壞。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是要讓地方能夠自下而上地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發展政策。部落族人的發展也成爲了我們38位團員心中縈繞的一個難題。(待續)
(陽佩良/重慶西南大學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