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超限用40年!雲林每年「地層下陷4-5公分」衝擊高鐵安全

環團和學者示警雲林每年「地層下陷4-5公分衝擊高鐵安全。(圖/臺灣健康空氣聯盟提供,下同)

記者許展溢臺北報導

臺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日前提到,雲林超抽地下水,每年地層下陷約6.5公分,長期下去恐造成高鐵工安問題,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汪中和今(5日)指出,高鐵沿線雲林段地層下陷幅度最大,對高鐵安全已經產生了影響,如果不能改善,一定開始受到很嚴重衝擊。

汪中和引證水利署2019年最新資料,雲林地區顯著下陷面積近200平方公里,由土庫國中測得年均最大下陷速率6.5公分,爲全臺之最,範圍涵蓋虎尾高鐵特定區,且最嚴重下陷區位,正是直接坐落在和臺78號東西向快速道路交叉以南的雲林高鐵沿線。資料更顯示,2018-2019彰雲地層平均下陷數據,土庫一帶高鐵沿線每年下陷4-5公分,亦爲全臺最快速地層持續下陷的第一安全緊急區位。

汪中和指出,缺水洪澇的兩個極端未來將不斷威脅臺灣用水安全,成爲氣候緊急年代的新常態,回顧伴隨地球暖化水文極端性,我國地表水用量從1980年間的150億噸,持續下降到2019年間,只能夠抽取114億噸,減少幅度驚人,至今臺灣每年只能從河川水庫取得120億噸地表水,無法滿足170-180億噸的年均用水需求。

劉建國提到,高鐵當初還未拍板定案雲林站路線之前,當地的地層下陷已經相當嚴重了。

汪中和接着說,臺灣農業用水比率高(7成),卻可扮演重要氣候調節角色,可是當用水不足,工業用水很難減,民生用水不敢減,結果是犧牲農業用水,當地表水嚴重不足,遭政策性犧牲的農民爲了要滿足用水需求,轉而大量抽取地下水,然而地下水已歷經40年超限使用,導致水位下降,產生嚴重地層下陷。臺灣每年得抽用54億噸地下水資源來滿足整體用水需求,當中農用53%,養殖23%,合起來超過四分之三的地下水用量,農業部門集中的中南部佔比竟高達9成,成爲地下水使用最大戶。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表示,針對雲林地層下陷,民國100年時有提出全臺的地層下陷防治專案,經過2年成效和某種程度的無法抑制,就將原本的專案名稱更改爲「彰雲防治地層下陷」,因爲其他管轄區域已解了,而彰雲目前的地層下陷其實很難解決,六都除外沒有辦法達到雙鐵共構的就是從彰化開始,目前政府還需應用共構的前瞻計劃來修補。

劉建國更提到,高鐵當初還未拍板定案雲林站路線之前,當地的地層下陷已經相當嚴重了,當時認同的官員都是需要來追究的,臺灣是海島國家,最長的河川就是濁水溪,爲何周邊的地區如彰化和雲林地層下陷會如此嚴重?主因真的是抽地下水?目前針對地層下陷好像還沒有任何工法可以將它復原,能做的就是迅速做防治。

洪箱憂慮,第二季若沒颱風,沒水可用又要被強迫休耕,臺灣以後怕會窮得剩下錢。

苗栗灣寶農民洪箱認爲,政府府每年花在治水經費那麼多,多年來看不到成果,年年缺水,機率越來越高,去年第一季有種稻,第二季才強迫休耕,今年則是第一季就強迫休耕,憂慮第二季如果沒颱風,沒有水,可能又要被強迫休耕,臺灣以後怕會窮得剩下錢。

臺灣健康空氣聯盟理事長葉光芃醫師強調,中南部是空污重災區,長年承受南北呼吸不平權,無奈在氣候緊急年代,連降雨量也是南北差距擴大極端化,農業心臟地帶的中南部不是旱年越發乾旱缺水,就是遭遇強降雨狂襲洪災北溼南幹水文線也分出了一個天空,兩個臺灣,農業用水亟待轉型正義,搶救缺水的雲林農民,必須兼顧農業用水正義,纔是搶救高鐵虎尾站行車安全的上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