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會“全能選手”,如何爲職工架起“暖心橋”?

原標題:工會“全能選手”,如何爲職工架起“暖心橋”?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劉友婷 通訊員雷韻茜

在壹方天地暖蜂驛站,秦碧珍正一絲不苟地記錄下工作改進建議;在貨拉拉司機聚集點,盧創坤手握入會手冊,逐一傾聽司機們的訴求與疑惑;在醫院病房裡,蔣麗媛不顧身體不適,爲工傷職工耐心講解維權法律……

在最近的採訪中,記者瞭解到,深圳龍華區有一羣工會工作者,被培育成“全能選手”,奔走在一線,爲職工架起了與工會的“暖心橋”。

去年以來,深圳市龍華區總工會以工會隊伍綜合性建設爲切口,按照職業化、專業化的標準,傾斜資源、突出優勢,聚焦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大抓基層基礎,通過“強人”進一步“強基”。“今年,區總工會還將推動69個社區工會聯合會的主席、專幹、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組成‘三人小組’,發展工會工作‘大兵團’作戰模式。”龍華區羣團工作部工會工作科科長丁心尊如是說。

用心“織網”,讓服務有溫度

“今天走訪6個暖蜂驛站,推進智能化升級。”龍華區總工會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秦碧珍一邊快步穿過街巷,一邊在聊天羣裡回覆着消息。

這是秦碧珍一天工作的縮影,也是龍華區總工會推動“智慧賦能”行動的生動註腳。

推開一個個驛站的門,她仔細查看公告欄的位置,掏出手機測試Wi-Fi信號,摸着門禁系統思考如何優化管理。走到監控設備前,她又拿出筆記本,邊看邊記錄:“系統建設要加強,監控角度需要調整。”面對24小時開放的驛站,她更是反覆琢磨着“如何既提升服務,又降低管理風險”。

到達最後一站——龍華街道壹方天地暖蜂驛站時,夜色已濃,秦碧珍依然認真地逐項梳理智能化改進細節,並與社區工作人員、驛站負責人圍坐交流。

“升級當然是好事,但24小時開放後,原有的圖書該怎麼管理?”驛站工作人員剛落座,就提出了他們的顧慮——之前曾因圖書管理不當,陣地形象受損。

聽完情況,秦碧珍一邊記錄,一邊提出設置圖書櫃擋板等改進措施,並與社區工作人員探討智能化後的管理制度和人員安排,逐一消除大家的顧慮。

“如何讓‘智慧’真正服務於人,而不僅僅是設備的更新?”在幫助驛站工作人員釐清管理難點的同時,秦碧珍也意識到,智能化升級不僅關乎技術優化,更關係到職工的實際使用和體驗;要充分利用數字化工具,圍繞職工需求,讓服務更精準、更有溫度。

“不往基層跑,就走不進職工羣衆的心裡。”這是秦碧珍和龍華區其他120多名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的共識。

跑起來,讓訴求“有迴響”

從智慧賦能到精準服務,這支奔走在一線的隊伍,正用腳步丈量職工的需求,用行動迴應職工的期待。

去年年初,龍華區總工會發起“百人進千企”行動和“社區加強年”行動,全區工會工作者集體“沉下去”,以社會化工會工作者爲主力,組成業務網格組,認領任務,在一線攻堅克難、練出真本事。

數據顯示,全區300多名工會工作者每季度集中走訪百人以上企業,面對面傾聽訴求,累計走訪2800多次,收集並解決企業重點問題300多條。

盧創坤,龍華區總工會組織建設組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同時也是深圳市人大代表。過去一年,他將大量精力投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工會改革中。

在集中發展貨拉拉司機入會的那段時間,盧創坤和社區的工會工作者化身爲“路邊小分隊”去“掃街”。他們每天穿梭於貨拉拉司機聚集的休息點,一邊動員入會,一邊收集司機們的困難和訴求。烈日下,他們遞上一瓶水、一份清涼禮包;趁着等訂單間隙,他們拉張小凳子,和司機們聊聊跑單的辛酸、家裡的牽掛。

“大家乾得很拼,夜以繼日,但收穫滿滿的認可。半個月,我們就發展了1700多名貨拉拉司機成爲工會會員!”談起這段經歷,盧創坤笑着說,“做‘孃家人’,就得扛起難事。”

此外,區總工會推動的“騎手友好”行動如今也在龍華全面鋪開,“騎手友好生態城區”建設爲騎手提供更安全、更友善、更溫暖的工作生活環境。

“深圳北站數字經濟發達,我們計劃朝着‘數智工會’方向改革”“深德技工學校就在新瀾轄區,我們將發揮校內4個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示範引領作用,聚焦產改,培養更多技能人才”……去年4月,龍華區總工會組織建設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鄭福東收到了13個工會聯合會的改革意向。

爲解決社區工會聯合會改革“不得法”“難持續”的問題,她立即與組內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一起深入基層,與社區工聯會工作人員逐項討論、糾錯、完善,開展面對面指導、點對點聯絡。

培養“全能選手”,讓維權更專業

基層維權工作的“缺人”現象一直是工會服務的一大痛點。

爲此,龍華區總工會創新推出“菁英梯次培養”模式,通過分層分級分類培訓、初任主席培訓、工會學習小組帶動式領學、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季度考覈等舉措,構建起工會人才的“成長鏈條”,推動“全體專業化”。每年,約6300名工會工作者接受培訓,實現“人人懂維權、敢維權、善維權”,讓維權服務更專業、更高效。

以構建“企業—園區—社區—街道—區”五級工會調解架構爲核心,龍華區總工會將工會維護職能“挺在前”,組建了千人維權隊伍。同時,該區工會還推出法律諮詢、工會法援、集體協商指導、法律顧問、心理服務等“一籃子”維權服務,健全“工會+人資”“工會+法院”調解機制,調解案件超1000宗,涉及金額約1億元。

除了奔走企業、貼近一線職工,龍華區總工會的工會工作者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用行動踐行着“職工有需要,工會在身邊”。

2024年8月,龍華區總工會權益組的社會化工會工作者蔣麗媛因腰椎問題住院期間,發現鄰牀病友手部有殘疾。閒聊中得知,自稱是濤哥的病友因工受傷,正在接受康復治療。談及未來,他的笑容裡透着無奈,“殘疾了,今後的生活該怎麼過下去?”

在住院一週裡,病房的牀鋪成了蔣麗媛的臨時辦公桌。她一邊休養,一邊給這位“特別的鄰居”介紹“五級工會調解”政策,引導他申請工會工傷探視慰問,並聯系工會公益法律服務團隊,幫他梳理後續的維權路徑。

沒多久,濤哥收到了500元工會工傷探視慰問金,成功對接上法律援助,並很快收到了賠付款。他感慨道:“本來還在着急,沒想到‘病友’爲我解了燃眉之急。”

對濤哥來說,這次工會的幫助或許是偶然;但對蔣麗媛而言,這樣的關懷和行動,卻是必然。

“開展‘精英鍛造’行動和‘維權護航’行動,既‘蹲苗’,更‘墩苗’,邊培養邊實戰,選尖培優,通過社會化工會工作者帶動更多工會工作者,提高工會幹部在基層爲職工解決問題和困難的本領。”丁心尊如是說。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