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安放我們的“民間記憶”?多位收藏者建議籌建民間博物館

陳奇男希望他收藏的“寶貝疙瘩”們存放至博物館

陳奇男和他收藏的物品

孫風辰玻璃花房電影膠片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郭致遠 文圖

文化底蘊深厚的中原地區,許多老人經過幾十年的收藏,家中“寶貝疙瘩”堆積如山,從古玩字畫、瓷器,到舊報紙、地圖以及農耕工具等,藏品可謂五花八門、琳琅滿目。這些凝結着收藏者心血的“民間記憶”,亦是見證社會發展窗口,個別物品價值雖不大,但意義不凡。收藏者不願看着這些藏品,繼續待在家裡睡大覺,希望儘快籌建一所民間博物館,將其悉數展示出來,供人免費觀賞。

從2019年開始,鄭州市謀劃三年內建設各類博物館100家以上,其中包括50家非國有博物館。那麼,這些博物館建設進展如何?市民籌建博物館需要哪些程序

心願:不希望“寶貝疙瘩”繼續睡大覺

今年81歲的陳奇男,祖籍福建莆田,1963年從浙江大學畢業後,被分配至鄭州白鴿集團工作,歷任技術員、高級工程師。“讀大學的時候,我就對收藏產生了興趣。”4月20日,在中原區前進路陳奇男老人家中,他拿出收藏的玉器、瓷器等,講述起過往歲月,滿懷激情。

據老人介紹,來到鄭州工作娶妻生女後,他早已把綠城當做自己的故鄉。前幾年,和家鄉的親友閒聊時,他們曾提出建議說,有當地企業家願意出資,修建一座高檔次的館所,不如把這些藏品,全部運抵家鄉保存。

“聽了這個建議,我當即就回絕了。”陳奇男稱,足跡踏尋全國各地收藏,自己並非莽撞行事,而是調閱各種文獻記載、多番考證後,再決意下手收藏某個物品。

老人說,中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這裡的山山水水,蘊藏着許多古人活動,留下的未知秘密。一個古碗、一件古玉器,也許就能透視出古人的風貌以及生活密碼。

“再寶貴的東西,天天躺那兒睡大覺,也顯現不出它的價值來。”立身走廊,老人指着滿屋的藏品,顯得有些着急地說。記者注意到,老人90平米房屋內,堆積的各種藏品宛如小山。不寬的走廊處,擺放着他研究收藏物品的心得筆記等,走廊被這些物件佔據,過道顯得更爲狹窄,目測寬約30釐米。

尷尬:玻璃花房存電影膠片村裡建房擺放老物件

在鄭州,63歲的孫風辰癡迷“追影”30年,他收藏了2000多部膠片電影、數十臺各式放映機,被不理解的人稱作“老神經”。面對非議,他有自己的收藏感悟,膠片電影,就是了解世界的窗口,記錄社會的發展,不能缺失的“民間記憶”。

去年9月22日,在鄭州市西四環一處花卉育苗基地內,記者見到了孫風辰和他收藏的部分膠片電影和電影放映器材。這是一處佔地面積約300平米的玻璃花房,室外秋風拂面怡人,室內則是宛如桑拿天,置身其間,很快渾身冒汗。

“這兒這麼熱,電影膠片受得了嗎?”採訪中,三五分鐘工夫,記者的額頭上頻頻冒汗。孫風辰稱,電影膠片比較耐高溫,但是它們最害怕潮溼,像這樣的環境,不會太影響膠片的壽命。

和孫風辰相比,收藏鄉村老物件的郭先生,幾十年來“淘”得3000多件各式農具,其想法質樸純真,“城市發展太快了,應當留下些農耕記憶”。

爲此,他在鄭州市二七區侯寨麥秸垛村建了一棟兩層房屋,總建築面積約1000平米。一樓擺放手動拉風箱、太平車、紡花車等物件。二樓和地下室,擺放的多是以前農民生產用的工具,“這些年搗鼓這些物件,花費了五六百萬元”。

說法:居民如何籌辦民間博物館

“從收藏它們第一天開始,我就有個夢想,建一座中原鄉村農具博物館。”郭先生受訪時稱,受制於土地審批、日常管理等問題難以突破,建設專業性博物館的構想,一直沒有付諸實施。

2020年,他構思建設的專業博物館出現曙光。據其介紹,鄭州市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從房租方面給予補貼,鼓勵個人興建民間博物館。“和航空港區的相關部門談了談,拿出了具體實施方案。”郭先生說,有些遺憾的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及其他原因,該項目實施受挫,沒有最終落地。眼下,他仍在積極與有關部門對接,希望今年完成博物館建設。

據瞭解,郭先生所說的政府支持,是指2019年鄭州出臺的《鄭州市博物館事業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簡稱《三年行動方案》)。其中表明,三年之內,全市博物館新增100家以上。其中,國有及行業博物館50家以上,非國有博物館50家以上。

《三年行動方案》中提到,這些措施一旦完成,鄭州市區域內博物館覆蓋率將達到每10萬人就擁有一家博物館;市民每年可觀看到各類展覽300個以上,基本可以做到一年展覽天天不同,而鄭州市也將成爲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博物館之城。

方案明確了目標,那麼,民衆想建博物館需要那些程序呢?4月22日,鄭州市文物局博物館處相關人士介紹稱,根據規定,個人建博物館藏品需要有價值、有意義,藏品達到300件(套)以上。場館由自己選定,不準將居民住宅當做場館,且需要提供消防證明等手續。相關事宜流程,居民可向各區縣文廣新局文物科諮詢,待硬件條件符合要求,則派員進行初審檢驗。勘定藏品的價值工作,由其聯繫省級文物部門專家予以鑑別。

現狀:目前有60多家博物館建成

“像今天,有三四個人諮詢建博物館的事兒。”鄭州市文物局博物館處的相關人士介紹稱,截至目前,鄭州市已建成60多家博物館,從政府層面來說,這些個人建設的博物館,經驗收合格,則給予租房補貼。補貼標準不一樣,每個區縣有所差別。

“博物館建成了,日常運行是筆大開支。”李先生與人合夥,在鄭東新區開了一家博物館,專業展出瓷器藏品。他稱,起初,想每人收取10元的門票,但是經過分析研判,作爲比較小衆化的民間博物館,平日裡關注的人就比較少,再收取些費用,倒是“嚇着”人不來了,當即否決了。爲了彌補正常運行,他們只好將其從事的主業方面賺的錢,貼補博物館運行。與此同時,亦在此間開設了茶室、咖啡間,旨在通過吸引市民消費,增加些收入。

七八位受訪的民間收藏者認爲,不可否認的是,這些藏身案頭、房間或倉庫的藏品,放進博物館供大家學習、研究,才能體現出它的自身價值。然而,不少收藏者,可謂傾其一生所有,“癡迷”於收藏;經濟拮据,即便費勁籌建好了博物館,隨後的運行亦將是舉步維艱。一個嚴峻的現實是,按照國家文物政策規定,登記註冊的民間博物館藏品,不能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這對民間博物館的運營帶來很大經濟負擔

“既然民間博物館擁有合法身份,政府能不能通過第三方購買服務,由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兒。這樣嘗試的話,解決了日常運行管理問題。”多位收藏者稱,置身互聯網時代,管理這些“寶貝疙瘩”們,也應當具備互聯網思維,通過雲展覽、延伸文創產品等形式,擴大知名度,實現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