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與人-打鐵翁 老街最美的風景
泉利打鐵舖從建築、店門、板凳、風櫃,樣樣都是祖先留下,讓人宛如走進時光隧道。(陳志東攝)
靠着種種堅持,泉利打鐵舖在打鐵與磨刀火花中走過百年,男叔也走過一甲子的打鐵歲月。(陳志東攝)
店門口這缸午時水每年換一次,傳承至今已上百年。(陳志東攝)
刀利不利,用手試最準,男叔問:「要來試試割一下嗎?」(陳志東攝)
已經73歲了還天天打鐵,人稱男叔的臺南鹽水泉利打鐵舖李一男說,流汗打鐵,只是爲了讓遊客開心。
一般演員,是靠着飾演別人贏取掌聲,李一男卻是靠着飾演自己,成爲臺南鹽水橋南老街上最精采的戲碼;從14歲開始打鐵至今已近60年,卻在近幾年觀光興盛後,從打鐵老師傅搖身一變成爲老街最佳演員。
橋南老街是鹽水最早的街道,也是明清時代交通要道,早年商家林立、人來人往,李一男先祖就在此開舖爲當地村民打造農具、刀器等鐵具,傳到男叔已是第五代,並逐漸轉由第六代李信賢接手。
打鐵磨刀是汗水活,早年農業興盛,李一男從早到晚汗水流不停,隨着農業政策改變、工商發達、刀具自動化生產、大型耕作機械取代鋤頭,李一男要打的農具刀具變少,卻因此有更多時間鑽研與傳承,並固守他的種種堅持。
最常被提及,是他那口古井「午時水」。每年端午節中午11點45分,李一男固定會到打鐵舖附近一口300年曆史的古井汲取午時水,再將其倒入店內水缸。相傳午時水是「至陽之水」,可久儲不壞,用其鍊鋼磨刀更添鋒芒,「泉利打鐵舖上百年來都這樣做。」
200多年來,泉利打鐵舖堅持一代只傳一子,避免未來兄弟同業競爭,也堅持手工製作,不爲年輕人制刀避免用來打殺,堅持刀具比機器刀貴上2、3倍且不二價,賣的不只是刀,還賣品質與信心,多年來吸引不少名人專程來購買。
更莫名其妙的堅持是,不論何時何地,一定要戴上斗笠,打鐵時戴、磨刀時戴、吃飯戴、上廁所也戴,就不知睡覺跟洗澡時戴不戴。「我從17歲就開始戴了,戴了50多年,戴壞了幾十頂。斗笠就是我的註冊商標。」爲什麼要戴?就跟爲什麼不戴一樣很難說得清。李一男說:「有次我拿下斗笠散熱,鄰居走過來,居然不認得我。」
此外,出門旅遊決不在外過夜,一定當天來回,「因爲我會認牀」。堅持一年只休農曆大年初一到初三共3天,堅持使用祖先留下來的風櫃、板凳、水槽、木屋、門板,以及古老的門聯字句。走進泉利,就讓人好似走進時光隧道,時間霎時倒退50年。
60年來持續磨刀、打鐵,歲月不只在男叔臉上留下痕跡,更在手上留下深刻印記。張開雙手,幾乎每根手指都有刀痕與指甲破損,「沒辦法,刀利不利,用手試最準。」
流了60年汗水,留下數十道試刀傷疤,兒子也已接手,李一男早就可以退休養老,但仍堅持每天清晨8點到傍晚6點守在店內打鐵、磨刀。「因爲遊客來逛老街,看到沒開門會失望,看到我在打鐵就開心。只要遊客愛看,我就會繼續打。」種種的堅持與古怪脾氣的背後,竟是一顆體貼的心。
李一男不只是打鐵老師傅,也是演員,靠着飾演自己,靠着一頂斗笠與打鐵真功夫,爲觀衆帶來歡樂。有機會到鹽水,看到男叔打鐵,也別忘了幫他鼓鼓掌,感謝他用汗水,爲老街帶來美麗的人文風景。
INDE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