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預定利率“隨行就市”,險企資產負債平衡術重塑中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林漢垚 北京報道

受低利率環境、權益類資產收益不及預期等多重因素影響,近幾年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率持續下行,保險公司面臨利差損風險。

爲應對利差損風險,緩解保險公司負債成本壓力,國家金融監管總局於2024年8月發佈《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該文件中除了將人身險預定利率再次下調外,還首次提出“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在2025年年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向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各人身保險公司下發《關於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人身險預定利率動態調整機制細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王國軍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利差損風險的化解難以靠單家保險公司完成,需要藉助監管部門的力量來解決。由監管部門指導調整爲保險公司進行市場化調整,是一種高效且明智的做法。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後,可以加快保險公司資產端收益率向負債資金成本率的傳導,而且調整會更加充分。

利差損高壓之下 預定利率調降頻現

預定利率是保險公司在設計人身保險產品時用於計算保費的利率,它直接影響到保單的價格和未來的利益支付。當保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率低於有效保單合同平均預定利率時,會產生利差損。

在1999年以前,保險產品預定利率與央行基準利率掛鉤,預定利率曾經高達7%至10%。

1999年6月10日,原中國保監會也下發《關於調整壽險保單預定利率的緊急通知》,全面叫停高預定利率產品,強制壽險公司將預定利率調整爲不超過年複利2.5%。

直至2013年8月,原中國保監會下發《關於普通型人身保險費率政策改革有關事項的通知》,宣佈2013年8月5日及以後簽發的普通型人身保險保單法定評估利率爲3.5%,普通型養老年金的預定利率可以在3.5%的基礎上上浮15%,即最高爲4.025%。最近十年保險市場主流產品均是保證利率3.5%~4.0%爲主的傳統產品。

隨着近年來利率中樞下移,我國人身險公司資金運用收益率明顯下降,但負債成本較爲剛性,加之資產久期普遍短於負債久期,人身險公司面臨資產收益難以覆蓋負債成本的壓力,利差損風險尤爲突出。

於是,在2023年7月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曾迎來一次集中下調,由3.5%下調至3.0%。

僅一年後,2024年8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就下發《關於健全人身保險產品定價機制的通知》,再次下調預定利率上限,將新備案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5%;新備案的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上限爲2%,新備案的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上限爲1.5%。同時,還提出要“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

隨行就市 人身險預定利率錨定預定利率研究值

此前,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也曾面臨利差損風險。其中,日本通過引入與國債收益率掛鉤的標準評估利率來引導保險公司降低預定利率。

而我國在1月10日正式迎來了自己的人身險預定利率動態調整機制。

《通知》規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定期組織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諮詢委員會成員召開會議,結合5年期以上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10年期國債收益率等市場利率變化和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情況,研究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有關事項,每季度發佈預定利率研究值。

各保險公司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則參考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預定利率研究值,結合自身經營發展、資產負債管理等情況,定期開展預定利率研究,動態調整公司普通型人身保險、分紅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最高值和萬能型人身保險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

北京工商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徐徐向記者表示,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每季度發佈預定利率研究值,一方面有利於幫助各家公司正確研判宏觀經濟政策形勢和市場利率走勢,另一方面也是向社會公佈了人身險產品的定價依據,有助於提升行業信息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可以幫助消費者正確分析保險產品的預期收益,全面正確瞭解保險產品,進而做出理性購買決策,切實保護保險消費者利益。

王國軍分析,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在當前的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利差損風險。目前無風險利率持續下行,銀行存款利率也已下調多輪,如果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還維持在較高水平,各家保險公司就要承受很大的利差損風險,這有可能會變成全行業的系統性風險。

某券商非銀首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目前人身險預定利率2.5%比銀行五年期定存、貨幣基金等競品都存在收益率比較優勢,監管爲維護各方利益,制定一個相對平衡的“收益率溢價標準”,降低價格戰的激烈程度。

四大險企人身險預定利率暫穩

在《通知》下發同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也披露了首期預定利率研究值。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組織召開人身保險業責任準備金評估利率專家諮詢委員會例會,對當前宏觀經濟形勢、資本市場情況和市場利率趨勢等進行了分析研究,與會專家認爲當前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爲2.34%。

《通知》明確,當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高25個基點及以上時,要及時下調新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並在2個月內平穩做好新老產品切換工作;當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低25個基點及以上時,可以適當上調新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調整後的預定利率最高值原則上不得超過預定利率研究值。

在去年8月2日下調預定利率後,當前普通型人身險產品的預定利率最高值爲2.5%,未高於預定利率研究值高25個基點,因此也未觸發調整機制。

隨後,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及工銀安盛人壽等四家險企也在1月10日發佈《關於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的公告》,表示將維持目前普通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2.5%、分紅型保險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2.0%、萬能型保險產品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1.5%不變。

王國軍表示,在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下,保險公司設計新產品要充分考慮市場利率變動、在售產品預定利率與新產品設計中預定利率之間的關係,資產負債管理也有了更明確的標準。無論是現在下調預定利率,還是未來經濟週期階段發生轉換,市場利率上升,都獲得了更大的預見性、靈活性和規範性。

同時,徐徐也認爲,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的動態調整機制大大優化了人身險產品的定價機制,更尊重市場經濟規律,預定利率對市場利率波動更爲敏感和靈活,人身保險產品資產端投資收益率向負債端定價的傳導機制更爲順暢,有效降低保險資產負債錯配風險,極大提升行業風險防控能力。

預定利率動態調整機制重塑險企資產負債平衡術

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還將影響保險公司產品結構。

徐徐表示,該機制的正式落地,勢必需要各家人身險公司採取一系列措施積極應對預定利率的變化,比如需提升對市場利率趨勢性和前瞻性研判的能力,積極創新和優化產品結構(如浮動收益型產品的研發和推廣)。

國信證券研究所金融團隊分析師孔祥認爲,隨着定價利率動態調整機制的建立,預計未來人身險行業將繼續深耕產品多元化,向“低保底+高浮動”分紅型產品發展,在保險迴歸保障的同時優化負債端成本管理。

“短期行業或面臨‘陣痛期’,催化產品結構轉型。”孔祥分析,從產品功能來看,我國壽險產品主要的優勢仍集中在“剛兌”爲主。預定利率的進一步下調或導致“固收類”儲蓄型保險在財富管理市場中競爭力將顯著下降,以增額終身壽險爲代表的產品或面臨自然淘汰的壓力。因此對保險公司來說,短期或面臨缺乏爆款產品、產品吸引力下降、銷售難的困境。相比之下,參照海外發展經驗,分紅險有望通過“低保底+高浮動”的形式與客戶共擔投資風險,進一步減小利差可能帶來的風險,在降低負債端剛性成本的同時發掘新的保費增長點。

中長期來看,相應政策有望動態降低險企資產負債匹配壓力。預定利率的下調主要可以降低未來險企負債成本壓力,通過“用時間換空間”的方式降低利差損風險。若預定利率進一步下調,中長期將更好地引導行業向“低保底+高浮動”型及保障型產品轉型,預計整體業務價值也將得到顯著改善。

因此,在投資端,孔祥認爲,在新會計準則實施之後,針對比較波動的權益資產,保險公司傾向於加強配置高息股票(以FVOCI計量),股息部分就很大程度上可以滿足分紅險的高收益資產部分的配置需求。預計隨着未來分紅險保費收入的增長,疊加新會計準則實施,有利於提升險企對於以OCI股票爲代表的權益類資產配置需求,以及對長期股權投資爲代表的中長期優質資產的配置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