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話》學生社團脫離黨掌控──民主轉型關鍵時刻之11(曾建元)
1992年民進黨籍國代劉一德(中)、王拓(左)拉布條抗議。(蔡明德攝)
1982年暑假過後,臺大代聯會主席選舉即將展開,在五人小組的一次秘密集會中,劉一德提出了以「代聯會主席普選」做爲新一波校園游擊戰宣戰的旗號,因爲這個旗號相當符合前任大論社長政治學系蘇瑞雲關於議題選擇「生活化」與「事件化」的原則,能夠超越過去一些遠離學生生活世界的政治議題,吸引學生的注意。
劉一德對於保釣時期的普選倡議有一定的瞭解,他看出失敗的原因在於「沒有團體和行動之配合」,與前人不同的是,水滸集團累積了好幾個月的行動經驗和十數名的戰鬥員,可以使「普選」變成一個運動。他的提議獲得核心小組全數同意,戰鬥計劃乃由此而一波波展開。
大論五人小組以1971年12月李士仁曾在《代聯會訊》創刊號首先提出來的「學生主權」概念,對學生運動策略與方向進行思考和遊說,因爲推動代聯會主席普選,攸關全校每一個學生的權益,彰顯著學生自治主權的實踐,運動的動員潛能最大。
這一戰略選擇,和黨外參與各級公職人員選舉一般,因爲那是公開的競爭,選民擁有自由的投票權,因而是有機會向他們爭取到選票的,一旦當選後,也就取得民主的正當性,而可以擁有公共資源去實現自己的改革主張。
1982年9月,大論社遊說大新社、法言社和醫訊社組成社團聯盟,在《大學新聞》、《臺大法言》、《醫訊》社論呼籲實行普選,並就此一問題聯合舉辦班代表座談會,惟皆遭到臺大校方的嚴重阻撓。
五人小組於10月8日新生訓練當天發出〈告臺大同學書──爲普選的學生權力機構催生〉傳單,引起校內黨國控制體系震驚,12日同額競選代聯會主席之覺民學會會長醫學系學生管家義以選戰快報質疑普選,大論社於隔日發出〈我們不需要一位鄉愿的代聯會主席候選人〉傳單進行反駁。校內接着出現呼籲班代表投廢票的傳單,同額競選的代聯會主席選舉登時成了對代聯會選舉制度的信任投票。
臺大知青黨部全力爲管家義成功護盤,選舉過後,前大論社長劉一德、大論社長兼《大學新聞》總編輯賴勁麟、醫訊社長醫學系學生郭保麟、總編輯公共衛生學系學生蘇大成、法言社長顏淑芳等皆受到校方懲處,是爲臺大普選事件。不過管家義對學生自治改革也有所抱負,他召開十餘年未運轉的班代表大會,成立各個委員會研議校園改革事項。
賴勁麟。(中時報系檔案照片)
管家義將該屆代聯會研議的代聯會主席選舉改革方案向校方提出建議,首先將代聯會主席的改選日由原來的新學年開學後改成前一學年的6月期末,以及放寬參選人的平均成績必須80分以上的限制,這二項均爲校方採納而於1983年4月經行政會議修訂入《學生社團組織及活動規則》,但另一點建議,以代聯會主席通常無暇兼顧班代表職務而主張不必由班代表中產生,則被校方在上該規則中修正爲將班代表與班會會長職務分開,分別選出,而將班代表改爲學生代表,專責於校級學生自治事務,成爲學代專業化的嚆矢。
事實上,早在1975年11月,時爲臺大法律學系學生周弘憲和經濟學系學生謝明達便曾經在《大學新聞》撰文主張學生代表選舉制,即將班代表與班長職務分開。惟這一改變,實際上是剝奪了新學年入學的大一新生選舉學代間接參與院代會和代聯會主席選舉的權利,但校方此一決定,似乎是不願新生於入學之初即受到校園學生自治運動的影響,而減少了可能左右選舉結果的變數。
管家義雖然在競選代聯會主席過程中遭到改革派學生的杯葛,但他任內建立起學生校園參與的議會管道,使臺大的學生自治再向前推進,而其成功召開班代表大會並堅持學生自治改革,更意味着覺民學會已相當程度脫離了國民黨黨政體制的掌控,而可能從內部顛覆國民黨的校園安定工作和黨國形象,因此臺大訓導長尹建中一度考慮解散該會。
1983年4月,國民黨知青第一黨部臺大孔知忠辦公室設立逸仙學會以公開社團形式對外活動掩護黨務,覺民學會會刊《知忠通訊》亦改名爲《長城通訊》,降低國民黨知青第一黨部黨屬社團色彩。
【未完待續,曾建元專欄每週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