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的人注意!溼氣重,有妙招,一文自查

最近,天氣時雨時晴,許多人出現了各種不適症狀:早上起來疲憊沒精神,擡胳膊擡腿都覺得沒勁?美食一桌,但就是沒胃口?大便不成形,還特別粘馬桶?舌頭粘粘的,舌苔白厚膩,用牙刷也刷不乾淨?

對,這些都是溼的問題。在潮溼的天氣裡,如何正確祛溼,今天就來給大家好好講一講。

什麼是“溼氣”?

“溼”爲“六淫邪氣”之一,其性粘滯、易傷陽氣,其病纏綿難愈。

中醫和西醫,分別如何看待“溼”

中醫認爲溼邪致病原因可分爲外溼和內溼。

外溼

除了上文說過的感受時令溼氣外,還可因久涉溼地、長期居處於陰暗潮溼環境等因素導致,主要是受到環境溼氣的影響。

內溼

主要是因爲飲食、情志等因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內生溼邪致病,如久食生冷油膩、多飲酒水等致痰溼內生,阻於中焦致病。溼邪與五臟中的脾最爲相關。中醫認爲脾具有運化水溼的功能,其性喜燥而惡溼,若因脾氣虧虛或溼邪困遏脾陽,脾運化功能失常,則可出現內生溼滯,因此產生一系列溼邪症狀。

“溼氣重”的幾個特點

溼性重着

以沉重感爲特徵,如感到身體睏倦沉重、頭部昏沉,疲憊不堪,食慾不振、噁心乾嘔。

溼性黏滯

口中黏膩,皮膚油膩,排大便不盡感、大便易粘在馬桶上,舌苔往往又白又厚。

如果有以上症狀,可能就需要健健脾氣、祛祛溼氣。更深一步講,溼氣病往往還可分爲寒溼、溼熱和痰溼等,需要根據其表現特點辨證論治。

西醫沒有溼氣的概念,根據氣候致病特點及溼邪臨牀表現,可解釋爲細菌感染、消化系統疾病、風溼免疫疾病等:①雨季節環境溫暖潮溼,衣物易滋生真菌、黴菌,食物容易變質,長期接觸可能導致呼吸道、胃腸道等感染。此外,梅雨時節氣候時涼時熱,容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出現感染。②進食過多生冷、油膩、酒飲、不潔飲食等,導致出現胃腸功能紊亂,表現爲舌苔白厚膩、口乾口臭、大便黏膩不成形等。③溼環境容易加重風溼性疾病症狀表現,關節酸楚疼痛,屈伸不利。

對照七大症狀自查有無溼氣

①總感覺身上油油的不清爽,需要經常洗臉、洗髮,臉部、頭部反覆長痤瘡。②時常感到疲憊,睡覺休息後也無法緩解,甚至越睡越困。③大便異常,有的表現爲腹瀉,大便不成形、黏馬桶,排完便有未排淨之感;有的則表現爲便秘。④起牀後腦袋昏昏沉沉,好像戴着很重的頭盔。⑤感覺口中發黏,伴有口臭。⑥腹部鬆軟、不緊實,嚴重者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腫。⑦舌邊有明顯的齒痕,且舌苔很厚,透過舌苔看不到舌頭的顏色。

“溼人”怎麼才能排溼

要防止溼氣侵襲,人體必須將外溼拒之體外,還需防止溼自內生。日常排溼可以通過以下幾件事進行:

1

飲食清淡適量

日常做飯時,經常在菜餚中加入蔥、姜,以降低其他食物的寒涼性質。冬瓜皮、茯苓、陳皮、紅棗等都是很好的“溫補”健脾食材,適合大多數人。還可吃些有清熱、化溼、健脾的食物,比如桃子、西瓜、茄子、番茄等時令蔬果。別一次吃太多生冷食物,不要暴飲暴食,遠離太過油膩的食物。

2

經常運動出汗

慢跑、游泳、健走等都有助於活化氣血,增加水分代謝,加速溼氣排出體外。

但要提醒的是,若天氣炎熱,應避免過量運動或大汗淋漓,可選擇早晚涼爽的時間,並注意及時補充水分。

3

遠離潮溼環境

洗澡洗頭後要充分擦乾,頭髮還溼着時不要直接入睡。淋雨後及時更換衣物、鞋子。還要注意保持房間乾燥;如果外界溼氣也很重,可打開風扇、空調等保持空氣流通。

4

室溫不要太低

室內溫度太低,會使身體毛孔自動閉合,汗排不出來,溼氣也就散不出去,只能聚積體內。平時室內外溫差不要過大,溼氣較重時,最好開啓除溼功能。

5

晚上早點睡覺

從中醫角度來說,熬夜、睡眠不足易脾虛,進而引起水溼停滯。建議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牀睡覺,保證6~8小時睡眠。

6

常做“排溼”動作

推薦一組簡單的方法,教你用好人體的“排溼口”:雙手託天理三焦

站立,雙腿平開與肩同寬,兩臂下垂,掌心貼腿側。雙手自體側緩緩舉至頭頂,十指交叉,轉掌心向上,如託物上舉,同時踮起足跟。雙手轉掌心朝下,沿體前緩緩按至小腹,足跟順勢下落,還原。以上動作做10次。捏擠天樞穴和大橫穴

雙手中指正對肚臍,用掌根和其餘四指捏擠天樞穴、大橫穴下脂肪層,用力擠壓,感覺疼痛難忍後堅持5~10秒鐘。放鬆3秒鐘後重復捏擠,每次操作3分鐘,飯前飯後各做一遍。點按陰陵泉和承山穴

兩個穴位都在小腿部位,每次點按3~5分鐘,每天做3遍。(約見名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