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離“工業第一城”,還有多遠?丨預見2025·長三角⑤

編者按:過去一年,長三角展現出區域經濟的韌性活力和“增長極、動力源、試驗田”的責任擔當。展望2025,21世紀經濟報道在歲末年初之際推出特別專題,從城市、產業和數據等多方面,深度剖析長三角發展新動力,助力提升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創新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鄧浩 上海報道

2024年前三季度,長三角41市中,已有6座城市GDP超過萬億元。其中蘇州以1.85萬億元GDP,位列第二,緊隨上海。

蘇州一向被稱爲“最強地級市”,勝在始終堅持工業立市。事實上,早在2021年,蘇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就首次邁過4萬億元大關,比上年增長17.2%。這便主要得益於重點產業支撐有力,其裝備製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當年實現產值1.27萬億元、1.16萬億元,同比增長20.3%和10.8%。

此後蘇州規模以上工業一直穩步增長,2021年至2023年,分別爲4.13萬億元、4.36萬億元、4.43萬億元。不過同期,深圳相關產值分別爲4.25萬億元、4.55萬億元、4.85萬億元,持續位居全國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是蘇州離“工業第一城”最近的一年,此後與深圳的差距逐漸被拉大,2023年規上工業產值較深圳少了0.42萬億元。

如何再度衝刺“工業第一城”?蘇州2024年年初以“新年第一會”的形式召開全市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會議,定下“345”新目標邁向全球“智造之城”,提出了新打法。目標已定,具體怎麼幹?目前有何成效?未來發展有何優勢,又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

打包新能源,劍指第4個萬億產業

所謂“345”,就是用三年時間,到2026年,GDP超3萬億元,形成新能源、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先進材料4個萬億級主導產業,規上工業總產值躍上5萬億臺階。

蘇州表示將加快構建由10個重點產業集羣和30條重點產業鏈組成的“1030”產業體系。其中汽車產業在蘇州“1030”產業體系中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具體而言,涵蓋新能源整車、汽車電子及零部件、智能車聯網等重點產業鏈。

2024年1-11月,深圳未披露總產值數據,但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3%,保持強勁態勢。蘇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27萬億元,同比增長4.7%。除了傳統強勢的電子信息、專用設備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9.6%、7.6%外,汽車製造業同比增長7.9%,拉動明顯。

其實,早在2023年,蘇州就出臺了《蘇州市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3-2025)》,強化政策支持,加大對新能源汽車關鍵技術研發、重大產業化項目、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並鼓勵重點縣級市(區)制定專項支持政策。

不過,長三角是新能源產業重鎮。除了蘇州,常州也在2024年年初的新春 “第一會 ”上,提出了“到2025年,新能源領域產值規模力爭超萬億元”。

事實上,蘇州、常州在新能源產業競爭膠着。2024年9月,胡潤研究院發佈《2024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列出了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中國城市50強,上海、深圳、常州、蘇州、廣州位列前五,常州較去年上升3位,力壓蘇州(較上一年下降4位)。

爲加速衝擊第四個萬億產業集羣,蘇州2024年開始將新能源產業與實力強勁的新能源汽車打包在一起,進行組合規劃佈局,利用集羣效應,推動優勢產業互補。

數據上看,2023年全年,蘇州新能源汽車產業總規模4000億元左右。蘇州新能源與新能源汽車產業打包的總產值,則突破7500億元,新能源產業規上企業達430家。

因此,2024年9月,蘇州在全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發布《蘇州市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提出到2026年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產業集羣和應用示範區。

該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蘇州將加快構建以光伏、儲能及動力電池、風電、智能電網、氫能、綠色低碳及新能源汽車爲主要支撐的“6+1”新能源產業體系,力爭到2026年,蘇州新能源產業產值突破1萬億元。

有蘇州本地智能汽車賽道專家對記者表示,“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產業在技術和市場上存在緊密的聯繫。通過組合規劃,可以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與資源整合,形成更爲完整和高效的產業生態。這有助於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業整體競爭力,從而爲實現萬億產值目標提供有力支撐。”

佈局未來賽道,破除產能過剩內卷

以光伏爲例,近段時間,其正在經歷產能過剩週期,內卷競爭下全行業利潤受損。比如協鑫系A股上市公司,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協鑫集成實現營收119.90億元,同比+27.40%,歸母淨利0.82億元,同比-42.51%。協鑫能科實現營收75.52億元,同比-15.70%,歸母淨利6.06億元,同比-36.43%。

光伏組件和大型儲能系統龍頭阿特斯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341.78億元,同比-12.63%,歸母淨利19.55億元,同比-31.17%。其光伏業務目前綜合平衡價格和出貨量,放棄部分虧損訂單,主動減少部分光伏產品出貨。

爲破除內卷,蘇州提出要高質量發展新能源相關產業,特別是目前產值較大的光伏、儲能賽道。

具體來說,光伏產業規劃到2026年,蘇州全市光伏相關產業產值力爭達到1800億元,擁有產值超100億元企業5家左右,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20家。到2030年,蘇州基本成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光伏產業發展新高地。

爲此,規劃提出構建“2+3+4”光伏產業體系,即穩固光伏高效電池片和高端組件“兩大核心環節”,打造光伏製造核心裝備、關鍵輔材和智能電力電子設備“三大配套產業基地”,拓展鈣鈦礦光伏電池、新一代智能光儲、光伏循環再利用和光伏電廠智能運維“四大未來新賽道”,打造競爭力強的光伏產業集羣。

在新型儲能賽道,規劃到2026年,蘇州全市新型儲能相關產業營收規模力爭超過1200億元,培育或引進10家產值40億元以上新型儲能企業;到2030年,建成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新型儲能產業化高地。

與之配套,規劃提出構建“2+3+3”新型儲能系統,即聚焦核心器件與系統集成“兩大核心環節”,完善關鍵材料、關鍵裝備、電池梯次利用回收“三大重點配套”,拓展電網側、電源側與用戶側“三大主流應用場景”,打造鏈條完備、生態完善的新型儲能產業集羣。

據瞭解,目前蘇州已認定協鑫、阿特斯、正力新能、蘇州金龍等20家企業爲新能源領軍企業,鼓勵其發揮產業鏈“鏈主”帶動作用;此外還遴選51家新能源重點企業、36家新能源獨角獸培育企業,發力能源經濟、打造增長新引擎。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所所長張春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蘇州選擇鈣鈦礦光伏電池、新一代智能光儲等未來賽道,這一技術路線有望支撐產值快速增長。鈣鈦礦電池因其高轉換效率和低成本潛力,若技術突破實現規模化應用,將極大推動光伏產業升級。智能光儲技術則能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統靈活性,滿足未來能源需求多樣化。但是鈣鈦礦電池雖效率高,也面臨壽命、穩定性、大面積應用時的效率損失等挑戰,且技術工藝細節尚未定型,商業化進程尚需時間。新一代智能光儲技術同樣處於發展初期,技術成熟度和市場接受度有待驗證。”

發揮集羣優勢,強化傳動、智能部件

從新能源汽車來看,蘇州弱在整車,勝在供應鏈。雖然早在2016年,蘇州就陸續引入威馬汽車、奇點汽車等品牌投資建廠,但都陷於破產黯然退場。目前蘇州只有光束汽車、蘇州金龍等少數整車品牌,缺乏有影響力的大廠。

相比而言,比亞迪、理想汽車等銷量領先的整車廠均在常州佈局。2023年,其新能源汽車產量67.8萬輛,同比翻了一倍;出口量近12萬輛,增長165倍,全國出口的新能源汽車中,每10輛就有1輛是“常州造”。

前述蘇州智能汽車專家也認爲,“蘇州在智能車聯網產業全鏈條上缺乏具有市場引領力的行業龍頭企業和帶動作用顯著的主機廠。未能在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產學研的協同創新方面發揮鏈主效應形成帶動作用,仍需進一步加強。”

但是,另一方面,蘇州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企業實力強勁。2022年,蘇州新能源汽車規上企業300多家,實現總產值突破2000億元,佔汽車產值比重超40%;2023年,產業規模更是超過4000億元。

以最近大熱的小米SU7爲例,不少零部件就出自蘇州。比如驅動系統電機是匯川聯合動力、聯合汽車電子(太倉)生產,車身穩定系統及制動控制器由博世(蘇州)打造,高壓連接器則是崑山滬光汽車電器出品,輪轂軸承是舍弗勒(太倉)打造。

張春龍認爲,“就新能源汽車產業而言,蘇州要增強區域競爭力,需聚焦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升級。首先,應加大研發投入,支持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突破,提升產品競爭力。其次,要完善產業鏈配套,促進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形成產業集羣效應。同時,加強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優化新能源汽車使用環境,提高市場滲透率。此外,蘇州還應積極引進和培育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提升區域影響力。通過這些措施,蘇州新能源汽車產業將不斷增強競爭力,助力實現萬億產業目標。”

上述蘇州智能汽車專家也建議,強化蘇州市產業鏈現有優勢,鼓勵各區域積極招引培育生態型“鏈主”企業,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在技術研發、市場開拓、品牌建設等方面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協同創新組織動力。

從實際產業發展來看,2024年以來,蘇州進一步強化零部件集羣優勢,並且大力向新能源傳動、智能化部件佈局,積極引入新質生產力企業,相關項目落地不斷。

2024年7月,總投資超20億元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產業園項目落戶崑山開發區,其由蘇州城投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開發建設和運營管理,預計於今年10月底開工,2026年底前完工。計劃在三年內引進企業80家,包含一批專精特新和瞪羚企業,年產值達到15億元以上。

據瞭解,該產業園將聚焦人工智能、智能網聯汽車及新能源汽車上下游產業,圍繞自動駕駛、信息安全與通信等智能駕駛和車聯網重點技術,以智能電控系統、智能傳感器、汽車芯片和電池系統、電驅系統、電控系統等重點產品的研發及生產爲突破點與着力點。

去年8月,匯川技術公告,控股子公司聯合動力擬在蘇州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總投資金額不超過50億元。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定子、轉子、電控、電源、總成等生產車間及配套設施,將根據行業發展狀況、市場需求及項目進展按需分批投入。

去年10月,聯合汽車電子有限公司太倉公司新能源汽車動力總成項目暨三期工廠、博世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及自動駕駛研發製造基地相繼落成。立訊集團則與相城經開區簽約,合作建設聲學電子產品及汽車零部件項目,落地中國最大的立訊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項目總投資超120億元,建成後年產值超300億元。

無錫某芯片企業人士建議,“蘇州汽車零部件產業鏈非常完備,產能豐富,而無錫本土半導體產業資源深厚,二者可加強聯動,加快車載半導體的場景應用與驗證,有助於發揮協同作用,推動兩地產業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