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船票開閘預售,業內人士:“把載人航天想得過於簡單了”

·有從事火箭回收技術研發的商業航天從業者認爲,這次預售太空遊船票是“噱頭”。在他看來,以現在的技術,先實現液體火箭入軌,再研發回收是比較合理的策略。即使擁有了可靠的技術,也需要在載人之前完成多次無人試驗。

伴隨着SpaceX在商業太空載人飛行領域的成功,國內航天公司也開始躍躍欲試。近期,總部位於江蘇南通、成立於2016年的民營航天企業江蘇深藍航天有限公司在“交個朋友"淘寶直播間預售2027年亞軌道旅行的2個飛船坐席,每張太空船票售價150萬元,並贈送價值6000元禮包。兩張船票在直播間剛一開售,便顯示商品已經售罄。

國內商業太空載人前景究竟如何?技術和監管是否可行?日前,澎湃科技記者就上述問題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受訪者相對一致的觀點認爲,目前國內仍在探索階段,商業載人的前景並不明朗。

商業航天公司穩賺不賠的買賣?

深藍航天太空遊“船票”全款定價150萬元,直播優惠50萬元後,可以100萬元的價格搶先預訂。兩張船票一開售便售罄。

該公司透露,首批預售的兩張船票中,一位買票者稱自己於1994年出生,是一名在蘇州工作的計算機工程師,一直關注太空探索動態,看到船票預售信息心情激動,當機立斷參與搶票。飛船有6個座席,首發飛船需有兩名工程師隨行執行任務,此次僅開放2個座位,後續會有新票放出。

深藍航天產品介紹顯示,飛船可穿越100公里高度“卡門線”,經歷不低於5分鐘失重環境,建議參與者年齡介於18至60歲之間。

在深藍航天的這次超長預售中,5萬元爲飛船票訂金,超過7天即爲同意繼續交易,訂金將不予退還,7日後將價值6000元的禮包發貨;尾款需線下至深藍航天北京研發中心簽署合同後支付。深藍航天表示設置了靈活退款機制,簽訂合同後若因技術故障、天氣條件不適宜等取消航班,可提供尾款全額退款,或根據消費者意願安排下一次航班。爲保證乘客安全,強烈建議乘客自行購買適合太空旅行的保險,以應對可能的風險。

“三年後告訴你研發沒成功,就算全額退款,相當於提供了無息貸款。”就職於國內某成功實現火箭入軌發射的商業航天企業的一名人士向澎湃科技表示,在這樁交易上,看上去受到傷害的只可能是消費者,“若下單後中途想退款,就得爲6000元贈品買單。”而對於航天公司來說,不管交易成不成,似乎並沒有什麼損失。

“監管或是個大問題”

當前,太空旅行有三種,第一種是進入空間站,第二種是通過雙機身航空運載飛機將遊客帶入太空,第三種是目前技術較爲成熟的亞軌道旅行。“長征十一號”火箭首任總指揮、中科宇航董事長楊毅強今年就曾表示,隨着商業模式的完善,2025年中國有望開始亞軌道旅行,票價約200萬到300萬元。

但上述從業者對此次預售提出質疑,目前國內沒有任何一家民營航天企業有能力做到亞軌道太空遊,“把載人(航天)想得過於簡單了,單就一個故障情況下的逃逸系統,就不是兩三年能搞定的。”該從業人員表示,工程看容錯,飛船上的逃逸系統幾十年不啓動,一旦啓動必須管用。他表示,從業者在討論商業載人應用時仍較爲謹慎悲觀,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2027年達到無人飛行試驗程度,“真正要投入市場,就得讓老闆學貝佐斯,第一個上才行。”

2021年7月,億萬富翁貝佐斯和他的兄弟馬克·貝佐斯(Mark Bezos)親自上陣,與其他2名遊客一同搭乘貝佐斯旗下太空公司藍色起源的“新謝潑德”亞軌道飛行器從得克薩斯州升空開展載人首飛,成功打卡“卡門線”並返回地面。

一位曾在商業航天企業擔任過技術官的從業者告訴澎湃科技,如果不載人,用亞軌道火箭發射飛船比發射需要入軌的衛星更簡單。如果要載人,步驟肯定會穩妥分解,包括火箭亞軌道回收、飛船分離、飛船着陸,靠後的步驟包括逃逸試驗。從技術來看,研發逃逸系統“不是太難”,“高可靠的固體逃逸火箭比較成熟,主要是系統集成設計和試驗民營企業沒有先例。”而監管問題同樣需要納入考量,他擔心“監管是大問題”。

商業太空遊前景不明朗

也有從事火箭回收技術研發的商業航天從業者認爲,這次預售太空遊船票是“噱頭”。在他看來,以現在的技術,先實現液體火箭入軌,再研發回收是比較合理的策略。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深藍航天尚未實現火箭入軌發射,今年9月“星雲一號”火箭高空回收飛行試驗遭遇失利。深藍航天表示,“星雲一號”近地軌道運載能力2噸左右,2025年“星雲一號”火箭將進行多次回收複用試驗,2026年載人飛船箭組合體將進行數十次試驗,2027年開啓正式亞軌道旅行商業化。

說到商業太空載人飛行,就不得不提到馬斯克旗下的SpaceX。2020年5月,SpaceX獵鷹9號火箭搭載乘坐着兩名NASA宇航員的載人龍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那是SpaceX成立18年來首次實現載人飛行,龍飛船成爲人類歷史上第9款載人入軌航天器。後來除了承擔起運送美國宇航員往返國際空間站的重任,SpaceX還接商業訂單,送商業客戶入軌飛行。

“馬斯克剛開始先做貨運飛船,他的貨運飛船可以返回,天地往返成熟以後再做載人飛船,這也是一條成功的路。”針對國內在商業太空遊方面的前景,全國空間探測技術首席科學傳播專家龐之浩對澎湃科技表示,目前國內仍在探索階段,商業載人航天的前景並不明朗。

如果要開展亞軌道太空旅遊,龐之浩表示,首先必須要擁有推力較大、可重複使用的火箭和乘員艙。即使擁有了可靠的技術,也需要在載人之前完成多次無人試驗,“載人航天,人命關天,安全是最重要的,必須要先可靠,再便宜。”

深藍航天則表示,三年預售期間將投入技術研發、試驗驗證和性能優化,確保火箭達到最高安全標準,與供應商、合作伙伴及政府機構深度合作,爲亞軌道旅行項目順利推進提供保障。

全球捲入太空旅遊爭奪戰

在國外,億萬富翁早已捲入太空旅遊爭奪戰中。英國太空旅遊公司維珍銀河和貝佐斯旗下公司藍色起源的太空遊都是亞軌道飛行。

同樣在2021年7月,維珍銀河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親自上陣試飛自家太空船2號,完成亞軌道測試飛行。當時維珍銀河使用白騎士2號雙體運輸機搭載太空船2號升空,在距地面約15公里的高空釋放太空船2號,隨後太空船2號點火繼續爬升,飛至近86公里高度,包括布蘭森在內的4名乘客和兩名飛行員經歷了大約4分鐘的失重狀態,接着太空船2號安全返回地面,整場飛行持續大約一個小時。

而藍色起源是使用可回收火箭將載人太空艙垂直髮射到地球上空約100公里處,隨後太空艙進入幾分鐘失重狀態,再在降落傘緩衝下返回地面。藍色起源曾在評價兩個亞軌道飛行器時表示,自家用的是火箭,有逃逸系統,而維珍銀河用的是高空飛機,沒有逃逸系統。

在國內,除了深藍航天,正在研發運載能力8噸以上的力箭二號液體火箭的中科宇航也在研究太空旅遊。根據公開資料,中科宇航曾宣佈,其“太空旅行飛行器”將於2028年進行首次載人飛行。

今年上半年,中科宇航副總裁、力箭一號火箭總設計師史曉寧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科宇航正在預先研究太空旅遊產業,面向未來的亞軌道旅遊,可提供6-7人亞軌道失重(體驗)的旅遊服務。此外,中科宇航創新中心總經理王英誠日前表示,中科宇航正在研發的力鴻系列可重複使用飛行器已進入工程研製階段後期,已完成大部分地面試驗。未來力鴻系列可重複使用飛行器主要用於開展微重力實驗、空間科學探測和太空旅遊服務。

元航資本董事長、創始合夥人張志勇認爲,10年內實現亞軌道太空旅遊是可行的,這反映了當前商業航天領域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但他也提到,要關注包括技術難題、安全問題、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法規等方面的限制。

龐之浩則在2021年撰文表示,我國有關專家樂觀地預計,20年後中國人有望實現太空旅遊。要想使其興旺發達,有三個問題需要解決,一是降低成本,二是保證安全,三是能享受無與倫比的快樂,感到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