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歌劇的冷戰旋律:星際移民敘事之歐美篇
愛玩網百萬稿費活動投稿,作者 DLS_MWZZ,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上一篇主要分析了日系星際移民的背後之影,但日本的SF系統畢竟也是脫胎於西方,因此爲了挖掘到底,本篇來講講歐美系的作品。
不同於日系趨向於一艘船的故事,歐美系較爲複雜,但大體也可分類成兩種:主動移民型和被動移民型。主動移民基本是主角方要去外星球種地,比如去年大熱的《火星救援》,而被移民型大多是主角方的家園保衛戰,比如《安德的遊戲》。現在很多作品對這兩者是兼而有之,只是比例成分有差異,也有一些是單方向的。這兩種大類型還可以藉助電影或遊戲已有的框架背景分化出其中不同的描述趨向,但無論何種類型,就像大和之影一樣,歐美人也熱衷於某種情懷並潛藏其中,我們還是先瀏覽一些例子,以便類比和總結。
“最了不起的植物學家”
第三類接觸
移民少不了遇到原住民或其他方面的星際移民。在主動移民類作品裡,總會有這樣一類外星人或異族,它們有着固定範圍的家園,並基於其生態環境形成一定的社會結構,可以一定程度的溝通,但科技或文化等等並不如主角方,甚至顯得落後無比,其族羣性格往好聽了說是樸實,往難聽了講就是傻不啦嘰。與主角方可能是敵對或中立關係,在情況更加窘迫時於各種原因之下加入主角陣營,大多以驍勇善戰彌補科技不足,戰後會和主角方惺惺相惜,並保持友好關係。比較典型的如《星球大戰》系列的岡根人、《星河戰隊》TV版的金尼人、《阿凡達》的Na'vi族人等等。還有一類與前述大部分內容相似,但區別在於比主角方的科技水平高很多,但往往顯得種羣數量少,並且明明科技高卻偏向更原始的戰鬥方式,讓人隱約會覺得其思考方式有些一根筋甚至情商各種不足,一般會成爲暫時的盟友,但總還會有衝突,比如《星際爭霸》的星靈Protoss,《光環》裡的精英Elites等等。
它們都有其現實原型,只不過絕沒有故事裡那麼美好。
落後科技的勇士異族,就是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善良接待外人,用弓箭對抗步槍的印第安人。如今處於強勢文化的美國,本來是一個殖民地上建立的國家,它的建國曆史就是印第安人遭受苦難的歷史,儘管印第安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與最大努力的妥協,但這在殖民者的狡詐卑鄙貪婪無恥之下都是徒勞的,大屠殺是必然發生的,印第安人成了近代歷史中被滅族的樣板,比較能直觀反應這段歷史的片子可以參考《西部風雲》(《Into the west》)。更令人感到憤怒和驚訝的是,不光是美國人心安理得地延續感謝印第安部落對最初的美國移民給予幫助而設立的感恩節(實際上是感謝上帝),他們甚至還自鳴得意地認爲,通過血腥暴力手段強行把印第安人同化馴化到現代化是一個功勞,是好事。
因此,在不僅限於星際移民類的虛構故事裡,往往着重渲染這種跨越種族的友誼去淡化強勢文明對弱勢文明的血腥壓迫,把現實裡的單方面征服美化成平等相待,比如《與狼共舞》。當然,文明與野蠻的友誼也並非完全杜撰,它有原型,據稱是印第安最偉大的酋長之一——坐牛酋長,他就和一位加拿大西北騎警軍官有着深厚友誼。這位軍官敬佩坐牛的爲人,在酋長部族流落到加拿大領土時努力救助,爲了不讓部族捱餓甚至拿出自家的軍糧補給分享,而酋長在最後一次拜別時,也將部族酋長最貴重的羽毛頭飾以禮相贈,可見其真摯,不知《星球大戰》對加·加·賓克斯與帕德梅跨越了種族與時間的友誼描寫是否有參考這些。
《阿凡達》是否也有所借鑑《與狼共舞》?
與落後相對的是先進的勇士族羣,往往暗示的是遭到黑鐵船破門的日本人。日本由於藉助明治維新,由弱轉強成功逆襲打過了沙俄,因此在美國人的印象名單上早就絕非善類,到了二戰日本科技先進起來更是被打出心理陰影,不丟兩個原子彈壓壓驚都不成。印第安人的勇敢也許還能用先進武器打倒,那如果有滿載炸彈的勇敢飛機來神風攻擊呢?遊戲裡想體會“天皇萬歲衝鋒”的可怕建議參考《使命召喚5》。此外,日本還發明瞭最早的洲際導彈概念,計劃用潛水艇載着兩架摺疊式飛機偷近美國本土準備投細菌彈,光想想就讓人睡不着了。因此星際移民類故事出現此類強悍敵人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光環》出的8集動畫版裡乾脆有一集把精英種族直接做成日本武士風,盔甲都一樣。
和遊戲裡搞不同陣營惺惺相惜或者臨時同盟渲染戰爭浪漫不同,現實里美國依舊是通過強勢碾壓戰爭威脅(黑鐵船時期)或直接勝利(二戰)達成實際上征服日本的現狀,這種通過剪輯虛實以亂真假的手法淡化+美化了征服的事實,讓人麻痹。反正你只會看到士官長和神風烈士的基情,不會在《光環》裡看到人類士兵對着女性精英拍的性感小電影[不可描述]。
《光環-傳奇》“The Duel”一集中的日本武士風格精英
被動移民類的故事大多是主角方遭遇強勢碾壓。往往這類故事裡也會遭遇一種非常有特點有共性的異族敵人,大體也是分成兩類:有文明科技和沒有的。
有文明的敵人族羣則經常以絕對無敵的帝國形象出現:1、奇葩價值觀,能對話但不能交流;2、類人造型但依舊行爲非人性;3、有至高統一的首腦型角色;4、個體強大且在主角方看來較爲粗魯;5、自有一套完整的文化體系,但多半在最後接受認可或屈從了主角方的文化。此類典型如漫威宇宙的克里人、《光環》裡的鬼面獸等等,而《星球大戰》的伍基人雖然是正義陣營並且不是帝國建制但個體特點也如出一轍。
伍基人戰士
沒文明科技的敵人族羣往往有這些特點:1、至少在起初絕對無法交流;2、非人造型且殘忍超凡;3、有至高統一的首腦型角色並且一掛就全體完蛋;4、數量驚人且再生迅速;5、大多有不可逆的同化能力。此類敵人最著名的就是《星河戰隊》的蟲族,後來參考了該作的《星際爭霸》延續了Zerg的威壓,《光環》的洪魔也如出一轍,《死亡空間》那堆噁心變異怪,還有影響深遠的《異形》以及《明日邊緣》的觸手怪等等。
異形之影
這些異族在移民故事裡驚豔過不少人,但在現實裡對西方文明來說其實是勁敵,是被認爲信仰或意識形態上必有一戰的不可和談的對手。有文化有科技的對手強悍,基本就是照着蘇聯老毛子畫的了。斯拉夫人兇猛彪悍的傳說至今還在延續,比如十個打五十個;也不少幹特別驚奇的事,比如用核彈滅火;蘇聯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熱愛也是久經考驗,比如保衛斯大林格勒時的決勝武器之一就是以“喀秋莎”之名的天降正義。加上蘇聯自冷戰以來都是西方世界的主要敵人,核威脅讓北約難受了很久,於是好萊塢黑蘇聯的電影一車接一車,到了今天也沒停下來,不少包裝的還很精彩,比如《獵殺紅色十月》,讓蘇聯角色當反派也算是西方人的政治正確了。儘管是如此可怕的勁敵,最後還是被軟滲透成功顛覆,自然成了移民題材充當敵人、彰顯征服力的好選擇。值得一提的是《星球大戰》的伍基人是盟友版本的蘇聯,因爲對抗的是“連軍服都差不多”的銀河系版第三帝國(此處自帶BGM《帝國進行曲》),當然要套上太空的皮重演一下二戰。
沒啥科技的這個對手,歷史上曾是十字軍東征的異教徒(現在多半也是),雖然現在普遍以落後形象出現,但可惜歷史上獅心王不僅沒打過薩拉丁還賠上了自己的小命,面子上很跌。更有意思的是,實際上發源自古羅馬的近代西方文明,反而是他們認爲的異教徒,傳承保管了文明的種子,在羅馬陷落之後留存了大量的書籍資料。這個角色在近現代則大多由我國擔當。
是的你沒看錯。越戰和抗美援朝打的美帝心理陰影面積很大,天天被迫害妄想,覺得會被超級生育力的統一意志羣體殘忍的碾碎,但又不能接受絕望,期望這種獨裁似的結構可以用斬首戰術解決,否則正面較量是不能接受的。在抗美援朝戰場美軍拼死拼活打死幾萬幾十萬,轉眼中國就從建國的4億總人口一波爆到13、4億,預備役可動員兵力保持在一個多億,就算現代戰爭早就不拼人數,也仍然讓人畏懼,美國一共就兩三億人啊……此外對於沒啥文化積累、建國二百年的美國來說,延續數千年的中國文化的感染力也很可怕,還有清朝這種例子,被征服者居然同化了征服者,對於熱衷征服的西方文化來說真是形神俱備的天敵。
寫到這裡,橫向比較直觀可見,實際上一段段五花八門的星際移民故事,只是西方文化在藉助科幻作品的強勢內容,打壓其他民族、彰顯並美化其征服本性罷了。
太空傳教士
星際移民的故事一般會有些背景描述,這些不光是爲了服務故事或者讓科幻看起來真實,往往其中也藏着許多細思極恐的小細節。概括來說,很多移民故事,和前面的自傲做法一樣,只是將不同地球上的人種套上了外星人的皮囊一樣,是將歷史放到宇宙飛船上的輪迴。
在主動移民類的作品裡,常常有地球或家園資源枯竭的設定,而其枯竭的原因又可以分爲自然性枯竭和戰爭導致的枯竭,主角方則一般肩負着復興家鄉的重任,或者是另一種徹底拋棄家園去找新家的使命。
這些背景和現實高度一致。家園資源因爲戰爭枯竭,基本是現實中西班牙立國時的寫照。作爲地球上唯一一個基督教反殺成功的白人國家,西班牙經歷了800年的穆斯林統治,不過說是統治也一直有抵抗,其實是從公元722年一直斷斷續續大大小小地打,到了1212年纔算取得決定性勝利,西班牙雖然土地面積不小,自然資源也很豐富,但前後折騰了500年,說百廢待興不爲過,因此藉助半島的地理優勢,展開航海殖民外出掠奪簡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如《變形金剛》的背景便是如此,兩派相爭家園敗落。至於被西班牙人捧紅的著名的哥倫布也值得一提,在星際移民類故事裡,總會有走錯星球的梗,大約也是在致敬這位本想找印度結果找到美洲大陸的前輩。
家園資源自然枯竭,在現實中非常接近荷蘭的崛起。荷蘭是從西班牙和平獨立出來的一塊小地方,當時被稱爲奇蹟的國度,也是破天荒給予商人極大政治權利的國家。因國土普遍處於海平面以下,水系細碎複雜,導致自然資源非常貧乏,近現代有了更先進的技術才探明瞭更多石油天然氣的存儲,這在16-17世紀還是沒法惦記的,整個國土連個窮字可能都放不下,於是爲了國家繁榮,七位領導人……也不會站出來成爲偶像!而是開始了海上馬車伕的大航海(殖民)時代。星際移民類的故事裡如《重返地球》就使用了類似的設定。
至於徹底拋棄家園找新家,循上述歷史就不難發覺大多是美國人編的了,畢竟美爹有個不喜歡他們還打過架的老家叫英國。不過美國的建立過程中有個模板很值得一提,那就是強大的第三方勢力介入。在一段歷史內,大殖民國家都是更替換代的,殖民地的從屬也是隨着新舊換代而吞併式更替,西班牙崛起,然後被荷蘭人代替,一堆殖民地換了荷蘭旗子,等荷蘭人輸給英國人,又換上一堆英國旗子,像極了早年的即時戰略兩個不同種族對剛。美國卻不同,雖然結局還是美國作爲殖民地換掉了英國旗子,但過程中它趕上了熱愛自(zhe)由(teng)又跟英國人不對付的法國人民,還打了一場記載頗豐的獨立戰爭,雖然現實里根本就是排隊槍斃,但這依舊成了星際移民題材裡值得大書特書的經典,比如《家園》裡給主角方提供援助的Bentusi族人,只不過Bentusi人不會戳個幾乎必塌的自由女神像給Kushan人。
被動移民的故事,有一大部分是爲了轉換立場而轉換立場,因爲對於西方文明來說,隨着現代化工業化到去工業化,其聖母族羣崛起迅速,爲了心安理得求個風水靚麗,洗刷血腥殖民的黑歷史,對自己進行美化包裝非常關鍵。比如《第九區》,片子乾脆在非洲貧民窟拍,影射的就是非洲難民問題,顯得很關心弱者,然而歷史上被抓走的非洲黑奴數量到底是多少,造成的生產力破壞什麼程度,顯然不是他們真正想要關注的。其他的被動移民故事大多是讓西方人替換到曾經被他們殖民的位置,用剪輯過的虛假體驗,軟着陸似的讓人體驗被殖民的痛苦,激發自由情懷,供應着一種民主自由的主體幻覺,以換取所謂的反思或者信仰上的安然。《光環》的做法非常接近此類。
供應着一種民主自由的主體幻覺
另一部分偏向於主旋律,否則出師無名是要插旗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比如《獨立日》(又譯《天煞地球反擊戰》)這種典型的美國主旋律,都是說英語的人被人一下子打得悽慘無比,痛定思痛,大家聯合起來共同抗敵。這類故事在歷史上其實就是套了皮的珍珠港。雖然歷史上沒有定論,但珍珠港的偷襲成功一直是個迷,比如沒有關鍵性海軍力量被破壞、躲避時間太精準等等,因此一直有美國故意讓刀的觀點存在,好直接介入二戰。這種手法歸結起來的簡單粗暴觀點就是,“我們是好人,我們什麼都沒幹,但是我們被打了,對面肯定是壞人,讓我們放下彼此的偏見,一起幹死他們!”
這裡不得不專門再提一下西方人的三國,也就是《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確實是個天才,他巧妙融合了許多元素,恨不得把上面提到的全塞進去,再把西方人的價值觀、歷史以及政治正確都套上了很好看的皮囊重新演繹了出來。前傳三部曲與分裂勢力的大戰,根本就是美國內戰。分裂勢力代表奴隸制一方,共和國代表自由派一方;而本傳三部曲,則基本是二戰的科幻化,多個不同弱小勢力聯合起來對抗邪惡的大帝國;只是不知道後續迪斯尼會如何延續這個輝煌了,畢竟時間推移到了2000年之後,面臨後冷戰思維,歷史進入了靜止階段,已經沒有足夠舊的歷史去套皮,這也難怪爲什麼再臨的第七部被人詬病說像極了老版,後續發展真是期待、好奇又讓人擔心。
歐美系星際移民題材的作品,一方面斷然是對太空的暢想,對未來的焦慮,充滿人類美好的願望,但同時也是一種後冷戰思維延伸出來的產物,試圖在不斷往太空深處推進的過程中,扮演一個資本主義傳教士的角色,“移民”的背後是“殖民”。
歷史終結後怎樣
前文敘述過,後冷戰思維認爲,戰勝蘇聯之後,美國爲首的先進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形態,是爲歷史的終結,於是大肆歌功頌德,輸出價值觀,其手段嫺熟又犀利到了自己都忍不住自嘲的地步——《文明》系列裡能夠倍增文化輸出力的建築物就叫“好萊塢”。
《文明:革命》中的好萊塢,有着悲劇喜劇面具的裝飾
但諷刺的是,在後續的歷史發展中,越來越多人發覺,被漸漸終結的,反而是他們引以爲傲的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也好,天災人禍也罷,一次次的現實勝過了曾經的雄辯,以至於連製作這些文化作品的作者自己都探討不出一個屬於資本主義的未來,這間接導致了西方文化系統漸漸崩離。
爲了挽救頹勢,出現了一種做法,那就是歷史反思。其具體做法就是返璞歸真到本源,試圖通過修改歷史上必然事件的條件變更發展路線,找到不同的答案。比如在技術上,會有人探討,如果用的不是電子技術而是蒸汽技術,讓蒸汽技術大發展,世界會變成怎樣?(比如《櫻花大戰》)但這些都只不過是爲了重返黃金時代而做夢,或者妄想改變路線避開終結,這都是徒勞的,就像馬克思總結的歷史必然性一樣,很多事避不開,也許這也是《櫻花大戰》出不來續作的另一個原因吧。這種回溯思潮發酵到一定地步,開始回到歷史節點的戰爭中去重新鞏固一種冷戰思維,強調自己曾經的優越,並自我認可具有未來,期望由此可以形成一個西方思維的凝聚力。EA《戰地》新作搞重返一戰,可以說是這種邏輯的產物。
這種做法的具體體現其實和早先的套皮方式沒什麼區別,還是把歷史在科幻背景裡重演,只不過政治意識更加明確——比如《光環》——歸根結底,是希望使資本主義社會自身持續留存於世,有足夠機會去探尋不失本源的未來,這就需要維持一個外敵存在感,因爲冷戰思維的重要體現是需要一個具體的敵人,以前是蘇聯,後來本想拿中國開刀(如今是多次躺槍的朝鮮),但無奈中美關係完全不一樣,於是現在好萊塢裡很多壞人還是操着毛子口音。但這樣的結果,在文化市場上,變成了星際移民類作品的大爆發,間接形成了竭澤而漁的局面。在日本的體現是機器人類動畫過剩後的直線衰落,歐美則體現在被迫搞文化大融合的政治正確,比如漫威出個《復仇者聯盟》系列,也不再是美國隊長開路,反倒要用修正過的鋼鐵俠來敲開別人家的審覈大門,甚至得指望神盾局派特工去山西挖挖煤,或者用中國功夫揍揍超能力罪犯來賺人民幣餬口。
綜上所述,也許已經有不少朋友GET到了點。如果說日系星際移民,主打的是以大和號及其影子爲主體,把侵略歷史包裝成保衛家園的熱血故事,從而締造國族身份,是一種向內的實踐,那麼歐美系星際移民敘事則圍繞着歐美傳統、核心、關鍵的價值觀而來,彰顯其征服與強大,自我確證、自我合法化,並藉助文化軟實力大力輸出資本主義價值觀,是一種對外的實踐。那種就像《文明》遊戲裡體現一樣,希望“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感召而歸降,以便老實地做金融奴隸,爲資本主義危機儲存可以薅的羊毛。尤其當西式民主制度的移民隊伍打敗了帝國建制的異族敵人時,一種資本主義民主的神話也就被反覆講述着。
番外:天朝的星辰大海
如果我們也想搞好科幻敘事,上述做法必然不是以和爲貴以家爲重的中國的選擇。
筆者也曾經抱怨,爲什麼無法在自己國家看到足夠水平足夠量的科幻作品,但至少從星際移民類作品角度看,簡單的商業性移民突突突片確實難以勾起太多國人興趣。中國文化對武力征服是非常嗤之以鼻的(尤其是自己還被打過),雖然對文化感染力更感興趣,但積累下來的技術、表演力、導演水平能熬到那個份上還需要一段時間,這也難怪最近《三體》電影屢屢爆出問題新聞,也許我們無論是製作方還是受衆都還沒做好足夠的準備。
《三體》電影的困難既是製作團隊的困難,也是電影觀衆的困難
但我們總得做好準備,我們的文化、民族、政治體系就是有未來的。筆者認爲,至少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個是戲劇衝突與追求和平主題的平衡性問題,另一個是民族圖騰科幻化的視覺設計問題。
戲劇是需要衝突才能精彩的,這是編寫電影劇本的基本常識。在低水平的影視作品裡經常可以見到爲了衝突而衝突的情況(比如女主她又作了……),也算是這條的佐證。但中國文化追求和諧的思想,往往會讓衝突淡化,難以足夠激起波瀾。或者說,太過老成,讓涉世未深的年輕人覺得激不起浪花來難以理解。也許我們不需要科幻移民,但到太空種地做飯沒準是一個好選擇,一羣科學家忙裡忙外爲了能在宇宙吃火鍋,感覺蠻有趣。
民族圖騰這個概念,日本和美國做得先進很多,比如吃我龍神劍的日本刀,比如午時已到的小左輪(這哪裡科幻了……)。我們的民族圖騰哪怕不用龍,也該有一些未來化的設計,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未來屬性的中國元素,這是中國人做的科幻片,而不是單純的配上中文套了皮的好萊塢腦殘爆米花片,這一點近年最靠譜的是《大聖歸來》,把西方人慣用的“邊緣英雄”概念很好地本土化,如果有科幻版本就更好了。
機械版大聖VS金剛,大聖的西遊是不是有點太“西”了?
當然我們也面臨一些麻煩。不談現階段具體制作的技術困難,也許我們對歷史套皮類型恐怕也不很受用,因爲中國的歷史往往繁雜且唯物的,而且有大量的優秀古人前輩做了各種各樣的書寫,這對於大部分講究短平快的商業作品來說不太友善。比如複製三國概念的三方陣營好辦,但你很難再塑造一個足夠實在的趙子龍,因爲你還要塑造二十來個有名有姓的敵方將領讓他無雙,二十來個人設想想就死人。此外,受衆的培養也需要年代積累,科幻片的愛好者基數比20年前是多了不少,但想超英趕美還有些差距,雖然中國高鐵賣去了英國,但國內的反智主義也是蟲族爆狗一般增長,建立對科學的尊重和興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在不讓人樂觀。
但筆者堅信、也盼望,有生之年得見——華夏空母折躍降臨,徐工重機攔洪水,藍翔王牌破颶風,青囊局智取入侵病毒,嘯天部巧奪遺失科技。
結語
扒了一層又一層,雖然科幻移民的故事精彩紛呈,名作輩出,在欣賞其精華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提醒自己,總有一些藏在其中、潛移默化影響人的東西客觀存在,要帶着合適的知識與視角去識別和解讀它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善哉。
上期回顧:波動炮發射!星際移民敘事之大和方舟篇
中國蒸汽朋克藝術—Imperial Steam and Light by James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