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振源:統獨間應找出妥協空間
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卸任時曾勉勵黨員,「在互動中瞭解中國」;綠營學者隨即在本月受邀參加對岸學術研討會,「民共交流」成果如何,備受各界關注。但獲邀訪中的董立文表示,綠營與中國過去即有例行交流,外界不需高估這類活動意義;陳淞山則建議民進黨化被動爲主動,下屆黨主席可考慮舉辦論壇,邀請中國官員及學者以個人身分來臺對話交流。
陳淞山認爲,中國主動邀請綠營人士參加座談,目的是想進一步傾聽臺灣各界的聲音,畢竟對中共來說,如果連和民進黨對話都辦不到,又何來與臺灣進行政治談判的可能;對民進黨來說,這類交流不具特殊意義,最多隻能證明與中國交流並非國民黨專利,並儘可能累積與中國溝通的經驗。
陳淞山認爲,與其讓綠營學者零星登陸,被中國各個擊破,不如由民進黨自行籌劃交流活動,邀請對岸學者來臺訪問;雙方交流機制逐漸成熟後,民進黨甚至可考慮推派呂秀蓮、謝長廷、蔡英文等具指標意義的重量級人士訪問中國,掌握兩岸交流的主導權。
童振源也說,綠營與中國的交流方式如果只有參加中方活動,長期而言仍有侷限,因爲雙方無法發展對話平臺,互信終究無法建立。童振源認爲,民進黨應化被動爲主動,向中國展現臺灣主流民意,並詮釋憲法定位,隨後找出兩岸在統獨間的妥協空間,創造性模糊,進一步建立互信。
段宜康則認爲,民進黨應秉持「熱烈歡迎,戒慎恐懼」的態度,儘可能擴大中國的交流領域;先認清中國與綠營交流一定有特殊目的,但不排斥與中國官方、學界、企業界、新聞界的任何交流機會。
郭正亮表示,中國爲使臺灣發生政黨輪替後,仍能延續既有的兩岸政策,的確需要民進黨接觸;民進黨則因經貿問題必須與中國交流,雙方都有交往的拉力。但他認爲,民進黨必須讓中國相信,自己是真心想要交流,且有意將互動制度化,雙方纔有可能產生互信。
董立文認爲,民進黨過去就時常與中國往來,外界不需高估近期交流的意義,但他研判,中國這次高調接待綠營學者,是想借機警告國民黨,不要每到選舉就拿反對黨勒索中國,因爲「我們也有和民進黨對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