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匯+資產荒人行暫停購債
人行暫停買入國債,防止債券殖利率進一步下降,並增加人民幣貶壓。圖/中新社
大陸10年期國債殖利率走勢
面對近期國債殖利率與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不斷下跌,中國人民銀行10日宣佈,今年1月起暫停買入國債,後續將視市場供需情況擇機恢復。市場分析,人行此舉一方面可望阻止債券殖利率「跌跌不休」,穩定人民幣匯率,另一方面還可緩解資產荒,平衡國債市場供需關係。
綜合外媒報導,在大陸經濟持續面臨內外交迫、資金涌入債市等背景下,大陸10年、30年國債殖利率在去年12月雙雙跌破創新低的2%,到今年1月仍持續下探,加重人民幣貶值壓力,也加劇「資產荒」現象。
另有分析指出,大陸國債殖利率持續走低,與人行持續買債有關。人行正縮小中期借貸便利(MLF)等傳統貨幣調節手段的操作規模,轉而擴大買入國債,譬如去年12月買進人民幣3,000億元國債。數據顯示,人行總資產持有的國債比例已上升至6%。
人行官網10日公告「決定階段性暫停在公開市場買入國債」,表示鑑於近期政府債市持續供不應求,決定自1月起暫停開展公開市場國債買入操作,後續將視國債市場供求狀況擇機恢復。
消息公佈後,10年期國債殖利率10日跳空開高,一度創本週新高,但收盤殖利率仍較上日跌0.49%,報1.625%。30年期國債殖利率走勢與10年期一致,開盤時跳空大漲,漲幅一度超過1%,收盤時收窄至0.37%,報1.902%。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渺分析,受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近年大陸有效融資需求不足,一定程度上出現資產荒。另一方面,市場信用風險有所上升,金融機構資產品質下降壓力較大,部分商業銀行因此擴大債券投資,成銀行收入重要來源,安全性較強的政府債券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現象。
但董希渺強調,暫停買入國債並不意味市場流動性收緊。預計下一步,人行將透過公開巿場操作、降低存款準備金率等方式向市場注入資金,繼續維持流動性充裕。
澳盛銀行中國市場經濟學家邢兆鵬指出,人行不買國債意味着降息繼續推遲,但降準仍有機會,因後者是應對美國貿易戰的較好工具。保銀資本管理公司總裁張智威表示,人行不希望看到大陸債券殖利率進一步下降並增加人民幣貶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