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主義是電影的永恆話題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如何在新時代現實主義的創作手法,講好中國故事與中國情懷?中國電影人如何藉助新的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實現中國電影美學與世界的積極交流和對話?在中國文聯、中國影協、鄭州市人民政府、央視電影頻道《今日影評》欄目聯合主辦的第35屆大衆電影百花獎主題論壇上,電影人以“全面奔小康 共築電影夢:現實主義的光輝與電影機遇爲題,就電影如何更好地與火熱的時代生活交相輝映展開了有益探討。

中國影協分黨組書記駐會主席張宏在論壇致辭中說,在黨和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舉辦的本屆百花獎論壇,其主題承載了中國電影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千百年來,來自現實生活、散發着泥土芬芳的詠歎,形成了中國文學和藝術的現實主義源頭。今天,中國電影能夠在全球電影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沖擊和挑戰之際,成爲首個滿血復活的電影大市場,其根本原因也在於中國電影植根於中國這一片現實的沃土。在人類社會遭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年代,中國電影人更應繼續發揚中國電影的現實主義傳統,把鏡頭對準中國大地。立足於中國人不斷奮鬥、書寫中國傳奇的堅實大地,深切雕刻民族奮進的靈魂,用電影完成好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與中國力量的時代表達。

導演謝飛在主旨演講中回顧了自己從學生時代起60多年來參與見證百花獎的歷史,並談到上世紀80年代,國產電影曾誕生了一大批用現實主義創作方法表現中國的現實變化人們真實思想情感的電影,中國電影的藝術質量和思想質量得到空前提升,而這一時期的輝煌正是由改革開放、思想解放帶來的。今天我們面臨一個新的歷史拐點。新世紀的20年來,中國電影市場也涌現出很多優秀作品,在全世界都已進入一個電影發行跟網絡聯合的時代,中國電影如何在新時代再現輝煌,使我們的電影觀衆能夠覆蓋社會各個年齡段、各種文化層次,還需要電影人進一步解放思想,共同創造中國電影業的美好未來。

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談到,今年疫情曾一度令整個電影界進入“嚴冬”,但是影院恢復放映後,市場加溫的速度卻遠超想象,這令電影人振奮的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我們的創作者、藝術家應該用什麼樣的作品以及怎樣使我們的作品承擔好社會責任。在張丕民看來,現實主義就是電影的永恆話題。在中國電影從“大國”向“強國”邁步攀登的關鍵時刻,現實主義力作能在國際上爲中國電影爭得應有的民族尊嚴,因此在今天,現實主義仍應是每個中國電影人必須高度重視和追求的永恆情懷。

中國影協副主席尹力談到,對於電影創作來說,真正的目的還是寫好人物。一個人的故事爲什麼能引起大衆的共鳴?一是在於情感的共鳴,一是在於作品能傳遞共同的價值觀。好的現實題材電影,能令觀衆走出影院還有所思考,讓每個人的命運都能在其中找到映照與交融。電影是創造奇觀的藝術,一種奇觀是超越人類經驗的,還有一種也是奇觀,那就是我們在堅持拍攝現實題材的過程中,用逼真的質感呈現出的現實生活,它讓普通觀衆看到,他們的生活也是一種藝術,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奇觀。

談及面對媒體融合的時代挑戰,中國電影應如何以更具差異化和獨特性的呈現方式來滿足觀衆對現實題材作品的期盼,中影股份總經理、華夏電影董事長傅若清說到,在機遇與變革並存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每個電影人都既是參與者、實踐者,也是推動者,因此我們的電影創作應始終堅持面向人民、聚焦時代、觀照現實。無論是書寫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拼搏奮鬥的發展歷程,還是反映中國人民上下一心抗擊疫情的艱苦鬥爭,爲這些取材於現實的中國故事賦予能溫潤人心靈的精神底色,以這些中國故事展現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正是當代電影人的使命和擔當。

李少紅結合自己的創作經歷談到,從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直至今天,中國電影的發展伴隨着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過程,國產電影的很多優秀之作都跟時代息息相關。這些電影講述了一代代人是如何尋找自己的人生支點,如何將自己的生活與時代進行接軌的,這些現實主義的作品非常精確地踩在了時代的熱點上,傳達了創作者看待世界和社會的眼光,而這種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創作觀也慢慢成爲伴隨電影創作者一生的追求和重要課題。

王小帥從感性的一面談及現實主義與其創作的關係,在他看來,導演就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對他來說最能觸動、感動他的就是分分秒秒正在變化着的社會,是人們價值觀的變化、情感的撕裂,以及將這一切囊括其中的無比豐富、變化巨大的時代,因此他想作爲一名時代的“在場者”,把攝影機對準那些他特別想對準的現實中的人,講述並記錄他們的故事,爲時代留下影像與記憶。

來自中國香港的導演許宏宇結合自己與大陸影人合作拍攝《建國大業》等影片的經歷,分享了自己對“現實”及現實主義創作的理解。他認爲,在今天中國,現實題材電影具有很大力量,“對於導演來說,今天的現實就是今時今日必須感受的一切。而現實主義創作則要求導演必須活在當下,在整個社會、國家的環境中,擁抱當下所發生的事情,追尋並回歸自己的內心”。談及由其執導的扶貧題材電影新作《一點就到家》,他說,這個故事就是通過年輕人迴歸鄉村創業的故事,來表達與探討到底什麼是夢想,什麼是內心的現實,“我一直在找一種共鳴,在扶貧的命題下,講的還是青春跟勵志,是真正現實主義的故事”。

青年導演霍猛從方法論的角度對現實主義創作進行闡釋,認爲它就是一種尊重真實、尊重人內心感受的創作態度。具體表現在創作者對於再造的現實給予什麼樣的出發點,是否能通過真實的生活邏輯、現實邏輯去組織並尊重電影全部環節的創作,是否能用比較真實的手法拍出最真實的人的內心情感、困惑、焦慮與最真實的生活狀況等。在他看來,中國電影代代相傳的現實主義傳統最重要的表現就是對現實、真實以及對“人”的觀照精神。“電影是有着穿越時空的記錄能力的,我們可以用電影觀照我們的過去與來處,對於這樣的創作,我們就需要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儘可能地保持創作的客觀與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