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乾祥專欄-美國大選後 經濟動向前瞻

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舉將於11月3日舉行,由共和黨川普民主黨的拜登角逐第59屆總統選舉,同時衆議院全部435個席位參議院35個席位也將進行改選。

原本就備受全球關注的美國大選,今年因疫情蔓延、經濟陷入衰退、美中對抗,加上種族議題,使這次的選情熱度大幅提高,美國投票率也可能創下新高。在激烈選戰下,雖然目前各項民調多顯示拜登領先,不過有了2016年大選時民主黨希拉蕊民調領先,最後卻舊敗北的經驗,連CNN都認爲,2020年總統大選幾乎是美國現代史上最難預測的選戰。

雖然選舉結果難料,但還是可以從候選人政策市場環境研判選後的市場可能走向。目前市場對於川普與拜登當選後的經濟政策影響可大致歸納如下:共和黨川普的政策偏向芝加哥經濟學派,支持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體系,減稅、低利率、放鬆政府管制,因此大企業、高所得族羣以及金融從業人員將會是川普政府底下的受益族羣;產業政策上則是以發展石化工業,透過興建鄉村網路、道路、5G設備等基礎建設計劃帶動經濟成長,是其實現「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經濟主軸,石油類股、工業類股及金融類股將會是主要受惠產業。

民主黨的拜登則是偏向凱因斯經濟學派,主張加稅、透過財政政策來升級基礎設施和環保建設、實行社會福利照顧(健保醫療與教育),把資源由富裕階層或大企業移轉中下階層重新分配,以提高總需求,來達到解決美國經濟不平等問題、促進經濟成長的「重建美好」目標。產業發展上則是着重在與未來趨勢領域接軌,例如再生能源、醫療生技電動車等,提高美國未來的競爭力。

外交政策上,雖然拜登與川普的經濟理念與政策相異,不過持續大陸採取強硬外交政策則有一致的共識,無論是誰當選,中美之間相互競爭、制約的大格局不會改變。拜登主導的對大陸政策,或許會少一點極端施壓,多一點對話,但仍將擴大在戰略性高科技領域競爭,遏制大陸的經濟實力及影響力,並降低對大陸依賴程度。川普當選則預期將維持強硬的鷹派立場,持續對大陸施壓,加上沒有連任壓力,美中關係或更爲緊繃。

整體來看,2021年美國新總統上任,將面臨500萬以上結構性失業人口,以及戰爭時期之外最大的財政赤字,如何提振美國經濟將是當務之急。

無論是那位候選人當選,選後拚經濟及美中對抗這兩個大方向並不會改變。根據IMF最新發表的報告顯示,預估美國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將由今年的衰退4.3%谷底,跳升至成長3.1%。加上Fed不斷強調2023年前的寬鬆貨幣政策立場不會改變,故低利資金寬鬆的金融環境,以及景氣自谷底復甦的基調,在明年並不會產生重大變化

綜上所述,由於此次選舉激烈,加上金融市場股債商品自今年月低點以來累積漲幅已大,投資人多提前鎖定今年的豐厚回報,操作上轉向審慎與觀望,選後資本市場也可能隨着選舉結果與消息面變化出現較大震盪。但市場終究會迴歸經濟發展前景的基本面,前面提到市場已經提前在消化美國大選的可能變數,即便是選後出現較劇烈的波動,也無礙於全球經濟復甦回溫,寬鬆流動性環境對於資本市場的正向發展動能

再加上美中對抗所影響科技產業主導權發展與半導體產業供應鏈重組趨勢,仍有利於科技成長型產業的發展,是以選後的景氣與資本市場動向仍舊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