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着像臺灣人那樣生活(下)
冰箱放滿食物,充滿生活味。(作者提供)
我搬進來後,老師帶我去量販店採購。老師幾乎是徑直走到需要的東西面前,拿了就走,「我們以前來,都是瞎逛,結果不需要的東西買了一堆,後來就知道了,要買什麼提前想好,這樣又快又避免買錯。」
我們買了一大桶廚房用油,二十四包的抽紙套裝,溫泉蛋,豆腐,黃油,起司奶酪,羅勒蒜香豬里肌肉等,買大分量的食材回家,老師教我如何分裝保存。
我問老師爲什麼不買瓜果蔬菜,老師說在這裡買太貴,去附近的菜市場買就好。我又問老師,堅果在哪裡買比較好?老師說堅果要在早市買,價格差很多哦!
老師又帶我去附近的全聯買促銷的雞蛋、優格、4.5公斤裝的洗衣粉。在冷凍櫃前,老師告訴我平時可以留意促銷活動,例如這盒雞蛋,就比平時少了十二元。
有一天我經過捷運站附近的一個夜市,買了一盒蔬菜,第二天跟老師去福和市場,發現一模一樣的,才二十塊呢。
跟着老師買了一個禮拜後,我才知道大學生日常開銷其實可以更少的,這些都是父母的辛苦錢,我們只需要稍微注意就能節省下來,何樂不爲。
這棟樓裡住着一位叔叔,他是老師的弟弟,一位職業廚師。中秋連假老師全家在這聚餐,由叔叔掌廚,我們飽腹美餐一頓!大家對叔叔調配的牛排醬料最讚不絕口。
當天剩下的醬料冰凍保存,接下來幾天我自己下廚時發現,無論是披薩、荷包蛋、起司焗飯、炒時蔬,只要有叔叔的醬料加持,通通變得超級美味。
老師便和叔叔商量,請他教我們做這一款萬能醬料,叔叔毫不吝嗇,傳授「秘法」。把熬好的橙紅色、粘稠醇香的醬料分裝好放在保鮮盒裡,接下來的大半個月,我做飯不用愁了,橫着炒豎着炒,都一樣好吃!
以後還可以自己動手做醬料,用高湯、鹽、醬油、醋等,按照喜歡的口味和比例,調懶人必備的「萬能醬料」。從外食族,到自己搞定每一餐!
自從開始下廚後,路過菜市場都會停下來比比價格,在柴米油鹽中多留一些心眼。今晚經過夜市,看到了像鑲了花邊的小黃瓜一樣的東西,我問說這是啥?
賣菜的小哥太忙了答不上來,旁邊同來買菜的阿姨很耐心地向我解釋,「這是翼豆,就是翼啊,龍的那個翼!」啊?見我疑惑,阿姨還用手比飛翔的姿勢。「你看嘛,它這個飛起來像翅膀一樣!」「那這個怎麼吃啊?」「用來切塊炒肉絲很贊喔!」
正好是要做晚餐的時間,我立馬心動,趕緊買了一盒,要走時,阿姨還不忘提醒我,「記得去掉絲喔!」
當了三年大學生,三年外食族,突然發現自己做便當好健康好省錢好安定,自己做飯的過程真的感覺「踏踏實實的生活着」,來自遠方的留學生,如果開始自己買菜做飯,而不是匆匆外食,就會開始對這片土地產生諸多的眷戀,至少我的內心,這份情感正在悄悄地破芽。
春風化雨良苦用心
學校的老教授常邀請幾位陸生到家中小聚,那天洗碗後,我隨手把瓜皮一丟,教授爺爺看到了,輕輕地告訴我:「臺灣人在這些地方比較注意。」彎腰把瓜皮撿起來。
我當時很難爲情,沒想到他拍拍我:「就慢慢學吧!」語氣平和慈悲,只怕傷了我的自尊:這麼大的人,連這點小事都做不好。纔想起來,三年來,沒人說過我垃圾分類做得不好,而我在珠海也完全沒有這個習慣。
這不是文明不文明的問題,教授爺爺沒有把這個視爲我的錯誤,也沒有認爲這關乎道德高低或人品優劣,而是希望我意識到,到了哪裡,就要配合當地的生活方式,而不是順着自己的習慣來。
一件小事,教授爺爺像家人一樣叮嚀,是春風化雨良苦用心,在自己人這倒是不要緊,是怕我到時候出門在外,這些習慣惹人不悅,會對我不好。
爲人處世的細節
這一次搬家,離開同住近一年的室友若莓,我們都很不捨得彼此,視訊談到這一決定的時候,兩人都自動避開鏡頭的窗口,因爲都閃到一邊抹眼淚去了。
中秋節,我跟着若莓回到了她的老家宜蘭,她知道我想體驗一次中秋家庭式烤肉,可是她們家今年太忙沒有要烤,她就找到了自己國中的好朋友,說對方同意了,願意帶上我一起!
烤肉當天下午飄着小雨,若莓騎着機車來載我,我問待會會不會經過伴手禮店,我想要給阿公買一盒酥餅,若莓載着我先停在一家刨冰店,買了七盒雪花牛奶冰,她說這是她媽媽的最愛。買完給阿公的餅乾,我們就前往若莓好朋友家。
快到的時候,我才發現,哎呀我忘記給這位朋友家帶東西了,可是去吃烤肉,我又沒有買食材、也沒有帶器具,完全吃別人的誒,真的很不好意思。
結果我們一到朋友家,若莓就把牛奶冰遞給朋友,說:「這是廖小花買的,要給你們吃。」當下我非常震撼,又非常感動,我想就若莓對我的瞭解,她早就猜到我可能會忘記吧。
這些綱常倫理、爲人處世的細節,我和她同住的日子裡,真的默默地學了很多。時刻替人着想、時刻想着他人的需要,爲人做下一步的打算,讓人如沐春風、賓至如歸,這是我切實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在很多臺灣人身上看到過的特質,也是最溫情的地方。
我在那兒生活過
我開始用當地的金融卡,垃圾車到來的時間會催促我回家的腳步;我開始留意菜價和米價,超商的促銷會讓我提着購物袋不自覺地在路上雀躍哼歌。
我開始使用慢節奏的郵局來處理金融和收寄物資,親手做的便當讓我感念糧食的珍貴,體悟粒粒皆辛苦;我開始學習臺灣人的爲人處世方式,不留痕跡地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幸福……
我的簽證上,賦予我來臺資格的表格中寫着幾個字,「赴臺就學」,就學,這是我的目的和任務,因此,我總提醒自己,臺灣不是最終目的地。從前的我步履匆匆,心境飄忽不定,總是患得患失。而如今的我,學着過和當地人一樣的生活,把自己沉入這片島嶼,深深地浸泡於其中,我去聽她水面以下的呼吸,去感受她土壤之下的震動。
我依賴她、喜愛她、受她的饋贈與包容、感念她的恩情。臺灣不曾改變,改變了的是我自己,要和這片土地發生什麼樣的連接,也取決於自己。
四年了,我才終於覺得,自己腳踏實地地踩在這座島上。我也知道,唯有這樣,未來我離開這裡,待我的皺紋開始爬滿眼角,在某間餐廳聽到有人說起太平洋左岸的一座島,我纔有資格回頭,緩緩地插一句:「你們在說臺灣嗎?我知道,我在那兒生活過。」
那時的我,會滿臉笑意,有些驕傲,又忍不住熱淚盈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