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寫于闐太子 周遠馨用小說回溯西域史
花費七年研究,周遠馨終於完成有關古西域歷史和敦煌莫高窟藏經洞未解之謎的小說《于闐太子》。(張鎧乙攝)
《于闐太子》作者周遠馨從一件珍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敦煌土地訴訟書」開始她的追蹤之旅。(張鎧乙攝)
周遠馨說,寫作期間,書裡的人物彷彿跟着一起生活,寫到最後情節主角過世時,她忍不住去了海邊,對着海大哭…
歷史由勝者寫下,但那些戰敗後佚失的文明古國,曾經敘述着什麼樣的輝煌故事?周遠馨在新疆、敦煌一帶旅行時,因爲造訪克孜爾千佛洞,發現現場由信奉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少女負責導覽。這讓她開始思考,如今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爲何有這麼多古佛像、佛寺?「我查資料才知道,西域一帶曾有個信奉佛教的古國『于闐』,後來在宋朝時被突厥喀喇汗國所滅,整個地區纔開始逐漸改信伊斯蘭教。」
七年研究 親訪中亞5國
信仰佛教的于闐覆滅的時期,關鍵人物正是「于闐太子」尉遲輸羅。于闐被突厥攻打時,尉遲輸羅向長期以來關係良好的中原求救,但宋太祖趙匡胤沒有派軍去,只派157個僧人去「精神支援」。
周遠馨表示,她讀到史料時,一度不解,後來才知道宋太祖自身難保,「北宋剛開始,十國還沒統一,北邊又有契丹威脅,他也管不到西域了。」
于闐後來聯合高昌、回鶻、吐蕃等佛教國家,組成「佛教聯軍」對抗,仍不敵突厥威脅。尉遲輸羅最後在42歲過世,周遠馨在歷史小說《于闐太子》(聯合文學出版)中,改編了尉遲輸羅的故事,寫下於闐國近乎「殉教」的歷史,又加進宛如偶像劇一般的愛情元素,「寫作的兩年來,書裡的人物就像跟着我一起生活,我當時隱居在淡水海邊,寫到最後他過世那一段,忍不住去了海邊,對着海大哭。」
爲了瞭解于闐太子的故事,周遠馨花了7年時間研究、走訪絲綢之路4次,也造訪中亞5國,最遠到中亞的撒馬爾罕,並在敦煌鳴沙山下住了一個月,親身感受這個在數百年前曾是東西方文明彙集的十字路口。她也從法國國家圖書館館藏的「敦煌土地訴訟書」找到許多小人物故事,盡力刻劃歷史細節,整個時代的氣氛,在她筆下鮮活了起來。
周遠馨表示,「一般讀歷史,都是從中原、漢人的立場來看西域,但我想從少數民族、于闐的立場往東看。」就像提到絲綢之路,歐洲人會說是從羅馬開始,到西安終結,但我們會說從西安開始,到羅馬結束,「文化沒有對錯,要從對方的立場來看,纔會知道爲什麼是這樣子想,而不是隻從我們的立場去判斷。」
這是周遠馨第一次寫小說。她曾經攻讀文化人類學,在赴美留學後定居,在州政府工作,後來經商,言談頗有事業女強人的風範。但爲了研究西域史,她結束事業、搬出洛杉磯的住家,提着皮箱隻身到上海居住,方便隨時到新疆、中亞一帶研究,近年又回到臺灣,隱居在淡水寫作,「在美國定居35年纔回來,一開始我連注音符號都忘記了,後來是自學拼音打字,慢慢把小說完成。」
在2019年,周遠馨以《于闐太子》的寫作計劃獲選第九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長篇歷史小說寫作計劃補助專案」,以素人之姿得到文學獎肯定,對周遠馨而言是一劑強心針,「我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真的能把這本書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