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多棱鏡)
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丁怡婷
聚焦爲民、便民、安民,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期待更多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改”到百姓心坎上,讓這項民生工程更好造福於民
翻新保溫外牆、增設綠地亭廊,小區冬暖夏涼、推窗見綠;配套充電樁、老年食堂、便民菜市場等,居民出行方便、生活舒心……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讓小區“面子”更好看、“裡子”更好住,創造更多高品質生活空間。
相關統計顯示,城鎮居民約75%的時間生活在小區,小區的基礎設施、服務管理水平等直接影響到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於建成年代較早、缺乏維護,不少老舊小區存在設施設備落後、功能配套不全等問題,居民改造意願較爲強烈。
聚焦小切口、改善大民生,老舊小區改造是提升百姓獲得感的重要工程。2019年至2023年,各地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更新改造水電氣熱等老化管線管道近30萬公里,加裝電梯10.8萬部,增設停車位325萬個,增設養老、托育、便民市場等社區服務設施6.8萬個。完善設施、改進服務等一系列舉措,讓小區居住舒適度、安全韌性大幅提升,居民就近享受優質的社區服務,不斷滿足美好生活需要。
老舊小區改造是激活社區經濟、潛力巨大的發展工程。通過完善小區配套設施和改善小區環境,能夠促進社區服務業發展,吸引更多人員迴流,讓小區重新煥發活力;同時也能帶動室內改造裝修、家電傢俱更新等方面消費。在廣州市越秀區舊南海縣社區,當地投資3000萬元實施老舊小區改造後,帶動居民裝修、出租房屋等,又新引入數十家餐飲、民宿等企業,帶動社會投資和消費超過1億元。
也要看到,由於涉及面廣、情況複雜,當前老舊小區改造面臨着利益平衡難、資金籌措難等問題,需要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地制宜探索經驗、完善機制,促進模式創新。
一方面是改什麼、怎麼改。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量大,必須要在精準上下功夫,將有限的人員、資金等用在刀刃上。例如,一些地方探索“先體檢再改造”的工作方法,改造前對小區設施情況進行摸底,弄清楚小區配套設施和服務短板,有針對性地優先解決羣衆急難愁盼問題。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針對業主衆多、利益訴求不一致的問題,應當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推動共建共治共享,把好事辦好、把實事做實。拿加裝電梯來說,對於低樓層住戶來說並非必須,還有可能影響採光,意見如何達成一致?一些地方探索出經驗,比如受益業主可給予一、二層業主適當補償;在業委會組織業主共同決定基礎上,低層業主可優先選取停車位等等,達成加梯過程中的利益平衡。
另一方面是資金從哪來、空間從哪挖潛。老舊小區改造雖是拉動投資的富礦,但不少項目小而散,可利用的土地空間有限;改造資金投入大、回報週期長,社會力量參與積極性不夠高。這就有待推動多方位、多渠道、多路徑投入,完善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同時堅持系統思維,完善存量資源整合利用機制。當前,不少地方探索推動小區與片區相結合、拆違與新建相結合、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將相對集中的小區納入一個片區,統籌規劃設計,最大限度釋放小區空間,推進各類服務設施共建共享。
老舊小區改造不是“一錘子買賣”,要通過長效管理機制運行、設施服務維護、引導羣衆參與小區治理等,確保改造效果長期保持。聚焦爲民、便民、安民,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既盡力而爲又量力而行,期待更多老舊小區改造工作“改”到百姓心坎上,讓這項民生工程更好造福於民。
《 人民日報 》( 2024年06月07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