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定利率調整“三箭齊發” 頭部險企何以按兵不動?
近期保險業中頻頻傳出的“預定利率下調”聲音,迎來了階段性結論。
1月10日,保險行業協會在官網稱,當前普通型人身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研究值爲2.34%。
不久後,金融監管總局下發《關於建立預定利率與市場利率掛鉤及動態調整機制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對此前提出的預定利率動態定價機制作出細化;
提出“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高25個基點及以上時,及時下調新產品預定利率最高值”等要求。
但在此之前,國壽壽險、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工銀安盛人壽等機構已相繼公告,表態將維持普通型保險2.5%、分紅險2.0%的預定利率最高值,與萬能險1.5%的最低保證利率最高值。
三則消息同日出現,人身險預定利率是否下調、幾時下調,再度引發熱議。
從《通知》內容看,預計保險機構短時間內不會迎來預定利率的強制下調。
對於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險,《通知》明確下調條件爲“預定利率最高值連續2個季度比預定利率研究值高25個基點及以上時”;
對於分紅險及萬能險,《通知》則要求“在調整普通型人身保險預定利率最高值的同時要按照一定的差值合理調整。”
依照監管要求,上一輪調整後人身險預定利率的2.5%上限,較2.34%的研究值相差16個基點,仍在25個基點的範圍之內;
正是因此,在央行暫停買入國債後收益率企穩的頭部險企,也相繼宣佈不下調預定利率。
從行業當下競爭格局看,險企主動降低收益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監管未有要求的情況下調降利率,雖可一定程度促成公司資產負債匹配;但在產品同質化、競爭白熱化的人身險市場,卻無異於“自廢武功”。
尤其對產品體系、增值服務、銷售能力有限的中小型險企而言,費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始終是其核心競爭力;多數險企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將預定利率拉直最高值,難以主動調降。
從長期來看,若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投資能力無法回升,預定利率的下調仍難以避免。
尤其近年來,在利率下行、“債牛”與權益市場行情下,不同險企的資產收益水平可能呈現出較大分化,進而影響產品定價水平。
產品方面,預定利率動態定價機制細化後,擁有穩定投資能力的險企或更青睞分紅險。
2024年10月之後,人身險全面進入“2時代”,市場對保險的態度發生了微妙變化:
一方面,2%的預定利率對比大額存款已不具備大幅領先的優勢;另一方面,資本市場的回暖勢頭,對理財市場資金造成分流。
如此趨勢下,保險公司開始主推分紅險、減少剛兌比例,以此加大競爭力;多家頭部險企曾表示,預計未來公司分紅險佔比將在50%左右。
浙商證券曾認爲,政策組合拳下市場信心的增強有利於分紅險銷售。“疊加預定利率下調帶來價值率的提升,預計2025年“開門紅”新業務價值有望實現正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