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玩樂中學習包容與尊重
工作坊藉由簡易的材料,建構出孩子們心目中的遊戲場樣貌。(圖/臺北市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
臺北市政府自2016年起推動「Play for All」政策,設計了可包容各種需求的「共融式遊戲場」,推行5年來已完成62處,未來也將開放更多處,讓所有人在遊戲場內都能自在地玩樂,且在遊戲中理解彼此的需求。
從遊戲中理解多元差異
「遊戲場」是兒童從遊戲中自由探索、創造並建立人際互動的重要場域,在玩樂的過程中相互學習模仿、發展各種感官與認知能力。
臺北市社會局身心障礙者福利科股長何嵩婷表示,「這個社會裡人本來就是多元的。」設立共融式遊戲場的初衷,即是不分宗教、膚色、性別、年齡等生理、心理條件,不論是不是身心障礙者,都可以在此空間裡無憂無慮地遊戲。
舞蝶共融遊戲場以毛毛蟲意象做發想,設計了8 種不同玩法的造型遊戲牆。(攝影/林冠良)
大家一起設計的遊戲場
正因爲共融式遊戲場設置的目的,是爲了讓所有人都能一起遊戲,所以在規畫期間,社會局舉辦多場說明會及工作坊,蒐集多方意見,落實公民參與的實際行動。
在遊戲場選址前,社會局會和當地居民密切溝通,瞭解交通便利性、附近醫療設施等場地周邊條件;設計規畫時也會鼓勵民衆提供意見跟想法,並邀集專家、學者協助確認共融式遊戲場的空間配置、遊戲動線、遊具的可玩性及安全性以及告示牌設置等;建設完成時則邀請不同族羣的使用者,包含兒童、家長、身障者、照顧者、居民等,進行實際體驗與反饋;開放使用後也會蒐集使用者回饋,持續進行滾動式的微調。
「與其自己關起門來想,不如集思廣益大家來創作。」何嵩婷說。公民參與的好處,是多一個人參與就能多一種想法,當大家都關注這個議題,並提供創意思考時,等於同時有許多人一起腦力激盪,所得到的回饋超乎預期。
可供多人一起玩的鳥巢型鞦韆,讓所有人可以開心享受玩的樂趣。(攝影/林冠良)
不一樣也可以放心玩
以2018 年啓用的「舞蝶共融遊戲場」爲例,除了全程讓公民參與設計規畫,也舉辦2 期4 場的工作坊,讓民衆提出想法並瞭解共融的精神。例如身障孩子的家長依照生活經驗,提出遊戲板可做雙面設計,並預留方便輪椅進出的空間、增加扶手等,以更貼近輪椅使用者的需求,使遊戲場更加友善,達到共融的精神。
設計團隊表示,因爲舞蝶共融遊戲場鄰近花博舞蝶館,就以毛毛蟲及蝴蝶爲主題發想,在設施、鋪面、遮陽上藏了許多毛毛蟲及蝴蝶的意象,讓進入遊戲場的大小朋友們去發掘。
而在遊戲場的設計上,舞蝶共融遊戲場擁有當時獨步全臺的設計,例如提供輪椅使用者遊玩的鞦韆、可多人同時使用的鳥巢型鞦韆等;另外,考量到自閉症孩童也適時需要隱蔽的空間,因此在毛毛蟲座椅區設立了小木屋,讓他們可以暫時躲藏並且休息,也能提高孩子到遊戲場遊玩的意願。
何嵩婷表示,共融式遊戲場內的遊具不需要遵循傳統,「不一樣」也可以很好玩,逐漸成爲家長帶孩子出門放電的絕佳去處。未來除了滾動式優化遊戲場內的遊具及相關設備,也會持續倡導尊重多元差異的共同遊戲,並往全齡使用的遊戲場發展,讓家長與小孩都能理解「雖然我們不一樣,但可以玩得一樣開心」,邁向「Play for All, All for Fun」的理想。
本文作者:劉懿慧
(本文摘自《臺北畫刊4月號639期》)
《臺北畫刊4月號6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