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登“中國汽車第一城”寶座 重慶汽車產業動力何在

記者近日從重慶市統計局獲悉,今年1—5月,重慶汽車產量達到99.7萬輛。這意味着,重慶重新登上“中國汽車第一城”寶座。

其實,早在2014—2016年,重慶就是全國最大汽車生產基地,汽車年產量最高曾超過300萬輛。由於市場調整、產品結構等方面的原因,重慶汽車也經歷了一段時期的低迷,2019年產量曾降到138.30萬輛。

如今,重慶汽車產量重回“第一”。其背後,動力何在?

新引擎

新能源板塊增長率

是汽車總增長率10倍

6月28日,在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舉行的IDRA萬噸超級壓鑄機投產活動上,賽力斯集團董事長張興海對外宣佈,問界M9上市6個月,累計大定已突破10萬輛,穩居50萬元以上豪華車銷量冠軍,更創造了中國市場豪華品牌車型銷量新紀錄。

目前,問界M9單週銷量保持在4000輛以上,而過去相同價格區間的“霸主”奔馳GLC、寶馬X5單週銷量均不足200輛。受問界M9等拳頭產品熱銷拉動,1—5月,賽力斯汽車累計銷量達18.7萬輛,同比增長154%。

重慶汽車的“帶頭大哥”長安也同樣表現不俗:今年1—5月累計銷量達111萬輛,同比增長12.01%,排名穩居國內前五。

在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看來,重慶汽車近期的亮眼表現,明顯受到智能網聯新能源車型的拉動。他介紹,一方面,重慶汽車今年1—5月產量同比增長15.7%;另一方面,重慶同期的新能源汽車產量是30.6萬輛,增長率爲144.1%,新能源板塊的增長率幾乎是汽車總增長率的10倍。

具體到車企,賽力斯1—5月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42.35%,長安自主品牌新能源銷量增幅爲72.74%,均遠遠超過其銷量增幅。

“2023年以來,重慶新能源汽車對全市汽車產業增長貢獻率已達到85%。”市經信委副主任塗興永表示,近年來,重慶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放在“33618”現代製造業集羣體系建設首位,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打造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如今,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已經真正成爲推動重慶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新技術

高價值、高產品力

“重慶造”車型持續涌現

重慶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的異軍突起,憑藉的,無疑是創新驅動。

在6月28日當天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活動上,記者看到了三四層樓高的IDRA萬噸超級壓鑄機,這是目前全球首臺兩板式壓鑄單元,問界M9車身上的許多核心零部件將由它製造。

作爲最前沿的汽車製造技術,一體化壓鑄通過一次性壓鑄出一個大的零部件,替代原本設計中多個需要衝壓、焊接的零件,從而使汽車輕量化,同時節約成本、縮短供應鏈、提升製造規模和效率。

力勁集團董事長劉相尚介紹,該設備採用兩板式鎖模機構設計,配備實時控制智能壓鑄,應用了最新的數字孿生技術,“這是賽力斯汽車、文燦集團與力勁集團共同創新的結晶,三方共同推進了壓鑄工藝在汽車領域的應用與突破,在重慶打造了全國的標杆項目。”

“萬噸超級壓鑄機是典型的新質生產力。”當天參加活動的兩江新區相關人士表示,以顛覆性技術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在“重慶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上有着充分的體現。

這樣的創新,在重慶汽車產業中比比皆是。例如,長安汽車最近發佈的新藍鯨動力技術,通過模組化,將發動機、電機、電控、增程器等一體化創新提升,實現了全球首創全域全場景動力解決方案。這一技術史無前例地滿足了混動、增程汽車在動力方面的所有需求,也解決了困擾行業已久的動力技術路線之爭。

在長安汽車總裁王俊看來,目前的汽車行業不僅需要鋼鐵、機械、石化等傳統工業的支持,更要融合5G、AI大模型以及數據要素,從而形成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必須轉化爲可變現落地的產業成果。”王俊認爲,技術要落腳到消費者可觸摸、可感知、可購買的產品和服務上,滿足用戶的多元化需求。

在此共識下,大量高價值、高產品力的“重慶造”車型持續涌現,覆蓋了絕大部分市場價格區間。

例如,長安旗下啓源車型覆蓋8萬至17萬元區間,深藍車型價格在15萬至22萬元之間,阿維塔11鴻蒙版和阿維塔12價格則位於三四十萬元區間;又如,賽力斯AITO問界M5智駕版、AITO問界新M7價格覆蓋25萬到40萬元區間,而AITO問界M9更是將價格推到五六十萬元之上。

市場觀察人士曲雲超認爲,這些產品運用了大量的創新和先進技術,其中有一些針對性解決了用戶的痛點,有一些則爲用戶開拓了有趣或舒適的新體驗。這些產品的熱銷,也證明了重慶產業路徑的成功。

新優勢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銷量

重慶力爭兩年內佔全國10%

重慶再次成爲“中國汽車第一城”,是長期趨勢,還是曇花一現?畢竟,重慶汽車產業面臨的,是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

卷價格、卷配置、卷速度、卷流量……在新能源高速發展週期,重慶如何將自己的“新引擎”開到最大馬力,“卷”出優勢?

“‘卷’以價格戰開場,但最終要以技術戰和價值戰決勝。”在不久前重慶舉辦的中國汽車論壇上,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委員會會長王俠指出,技術路線的探索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混動技術的潛力挖掘、固態電池和氫燃料電池的商業化、AI上車等,這些都是潛力巨大的技術窪地,“我們要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帶給消費者差異化的價值體驗,不能讓價格戰把我們拖回同質化競爭的老路,喪失了持續發展的能力。”

在張興海看來,在產品層面上,“重慶造”汽車如果要“卷”,就要“卷”出價值來;從服務上來說,要“卷”出用戶的體驗;從產業的角度來說,要“卷”出產業的技術升級和迭代。

對於重慶汽車“卷”後的結果,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表示樂觀。他認爲,“卷”是良幣驅逐劣幣的過程,“卷”本身也意味着追求卓越,會“卷”出中國品牌的新高度,“卷”出用戶利益的最大化,爲用戶真正創造價值,“我相信未來十年,必將會有更多的中國品牌‘卷’成世界級品牌。”

“新引擎”要全力輸出,短板也必須補齊。市經信委相關人士表示,本地產業在傳統汽車時代落下的技術軟件、車規芯片等方面的“課”還沒有補全,在新一代電池、自動駕駛等新技術的競爭中也有落後的風險。

有鑑於此,重慶接下來將從七個方面發力:提升整車新能源和智能網聯化水平;推動零部件延鏈、強鏈、優鏈;推進自動駕駛及車聯網創新應用;培育汽車軟件與人工智能產業;打造智能網聯汽車和新能源汽車的體驗之都;完善基礎設施及服務體系;構建全面高效的產業安全保障體系。

重慶的目標是:到2025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超過150萬輛,全國佔比10%以上,形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雛形;到2027年,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超過200萬輛,建成萬億元產業集羣。

重慶汽車產業的目標>>>

■到2025年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超過150萬輛,全國佔比10%以上,形成世界級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雛形

■到2027年

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超過200萬輛,建成萬億元產業集羣

數讀汽車產業>>>

(今年1—5月)

我國汽車產量達1138.4萬輛,同比增長6.5%

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392.6萬輛,同比增長30.7%,市場佔有率達33.9%。

重慶汽車產量達到99.7萬輛,同比增長15.7%

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30.6萬輛,同比增長144.1%

數據來源:中汽協、重慶市統計局

(文/記者 白麟)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繫: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爲我們將追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