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邁進 打造強勁動能
新華社發
國際專利申請穩居世界第一、全球創新指數名列第14……近年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全面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量質齊升,知識產權運用效益加速顯現。知識產權事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爲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構建大保護格局
“知識產權保護邁出堅實步伐,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進一步優化。”在日前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甘霖說。
在立法方面,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民法典,明確了故意侵害知識產權的懲罰性賠償責任。此外,專利法、著作權法、刑法均完成新一輪修改,針對故意侵權確立懲罰性賠償制度,法定賠償數額大幅提高,刑事處罰力度加大。
與此同時,中國還新設立了一批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2020年保護中心、快速維權中心共協助執法辦案1.7萬件,結案率98.3%,平均結案週期11.6天。
在國際合作方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分中心落地上海,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中心及地方分中心有效運行,設立以來已指導海外維權案件300餘件。
“當前,大數據、人工智能已經成爲重要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技術,完善相關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呼聲越來越高。”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說,中國將圍繞大數據知識產權保護,重點處理好保護和使用、安全與隱私的關係,促進數據資源有序進入要素市場。
據瞭解,下一步,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部門將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實施知識產權強國戰略綱要和“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重點專項規劃。
國家知識產權局知識產權保護司司長張志成表示,多部門將共同發力,打擊侵權假冒,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推動國內營商環境水平整體提升,更好地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提高知識產權質量
當前,中國正在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
數據顯示,2020中國全年授權發明專利53萬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8件,超額完成“十三五”規劃目標;中國申請人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達到6.9萬件,穩居世界首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佈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排名第14位,較2015年提升15位。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更好保護和激勵高價值專利,並首次將“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納入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明確到2025年達到12件的預期目標。
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葛樹表示,高價值發明專利主要是指符合國家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專利質量較高、價值較高的有效發明專利。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明專利、在海外有同族專利權的發明專利、維持年限超過10年的發明專利、實現較高質押融資金額的發明專利、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或中國專利獎的發明專利等。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我們要向高質量邁進,要推動質量提升,要解決現在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申長雨說。
推動創新成果轉化
轉化運用是將創新成果轉化爲生產力的關鍵環節,是知識產權經濟社會價值實現的重要渠道。
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發佈的《2020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0年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爲34.7%,其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爲44.9%。而在“十三五”期間,中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穩定在30%以上,企業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均在40%以上。
申長雨說,2020年,世界領先的5000個品牌中,中國佔到408個,總價值達1.6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圍繞知識產權金融持續發力,助力知識產權價值實現。2020年,中國專利、商標質押融資總額達2180億元,同比增長43.9%。衆多中小企業從中受益,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
“目前,專利轉化存在‘兩難’問題:一方面,不少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利難以被發現、被應用;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業難以獲取所需的專利技術。”申長雨說,爲此,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財政部啓動實施了專利轉化專項計劃。根據計劃,正在推動三方面工作:通過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改革,激發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利轉化的動力;通過打造專利技術推廣應用平臺,主動對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小企業的專利技術需求;加強正面激勵,對實施效果好的省份予以獎補,以此促進專利轉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