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經濟學人爲何這麼憂心臺灣

社論

英國《經濟學人》形容臺灣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或許危言聳聽,但臺灣民主化以後,似乎愈來愈不在乎「和平」,尤其民進黨執政後,不惜對大陸擺出對抗姿態美中關係惡化後,如獲至寶緊跟着美國對抗中國腳步,認爲有利於永久執政。視和平如敝屣態度,使臺灣成爲區域衝突導火線

衝撞大陸轉移民怨焦點

過去5年,大陸對蔡英文總統的態度其實相當剋制,希望爲民共關係保留改善的餘地,但最近出現改變的跡象。大陸國臺辦針對總統蔡英文和副總統賴清德在「海內外國是會議」的發言,做出強烈迴應,發言人馬曉光批評兩人「發表挑釁言論聲稱要讓臺灣成爲正常化國家」,是「操弄和鼓譟謀獨議題,大肆散播臺獨言論,進一步暴露了他們僞善意、真臺獨的本質,撕下了他們所謂緩和兩岸關係面具」。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剛接任時,曾期望兩岸「春暖花開」,但春天仍然遙遠,兩岸依舊冰凍,蔡英文與賴清德的談話更讓兩岸僵持雪上加霜。

其實,蔡英文並未出席「海內外國是會議」,而只是發表書面談話。大會主題是「臺灣國家正常化,亞太和平永續化」,她強調「臺灣會持續深化與理念相近國家的合作,善盡區域成員的責任,與其他國家共同捍衛民主自由,維護印太地區的穩定和平」,內容其實中規中矩。

副總統賴清德卻在會議中表示:「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這是不爭的事實。」他還重申,臺灣前途只能由2300萬臺灣人民決定,而非任何國家、任何政黨或任何人可以輕易決定的。這是鮮明的「兩國論」,與蔡英文政府的「中華民國臺灣」論述有別。

副總統在美中日三方關係緊繃時刻拋出臺獨論,所爲何事?只是做給美國看嗎?恐怕不是。拜登政府中國政策的表述已非常明確,是「對抗、競爭、合作」的三合一策略。蔡政府卻持續「以獨抗中」政策,想必是爲了近來內政「天災人禍」頻仍,需要再次衝撞大陸,以轉移民意責難的焦點。

以衝撞大陸化解自身危機,是1996年臺灣第一次民選總統爆發飛彈危機後,民進黨屢試不爽的戲碼,不管是選舉落後或內政不利,都可轉危爲安,已成爲民進黨的慣性,只要出現危機,就再次演出。

但是「狼來了」的戲碼不斷演出,終究不是常態,不但不會讓臺灣「正常化」,在兩岸之間不斷的築高牆,反倒讓大陸有「廣積糧」的機會,如果兩岸最終必有一戰,臺灣在高牆之下,又有何實力對抗大陸攻臺?

需提出兩岸和平路線圖

和平是人類最高價值,冷戰時代美蘇兩強激烈對抗,屢次爆發代理人戰爭,但兩強始終以「建構和平」爲最高政策目標,因而未爆發核子大戰。兩岸硬實力不成對比,更應積極建構和平纔是,但民進黨卻反其道而行,讓《經濟學人》憂心是「地球上最危險地區」。「和平」絕對不是靠衝撞獲得,而要有「和平建構」的策略,特別是小國面對大國時,更需要一套和平策略。

陳水扁執政時期,蔡英文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曾提出「兩岸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當時就以「和平」爲最高價值與原則。蔡就任總統後,拒絕接受「九二共識」,很多人曾希望以「和平共識」取代「九二共識」,雖然大陸沒有接受,但終歸足以展現臺灣追求兩岸和平的意志,避免兩岸對抗呈現螺旋性惡化趨勢。

遺憾的是,蔡英文就任總統後,並未以和平爲念,第一任宣佈「不走與中國對抗的老路」,在第二任宣示「以和平、對等、民主及對話的原則,期望與大陸互動協商」,但都是空話,走的卻是對抗衝突之路。

和平應該是兩岸不可放棄的最高原則。臺海已成爲地緣政治全球最危險的火藥桶,更需要積極「建構和平」,首先應該提出「和平路線圖」,並以此與大陸對話。大陸既然未放棄和平統一,也應該提出「兩岸和平路線圖」,框住兩岸關係,降低外部勢力的操弄與兩岸內部極端勢力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