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慈濟復健機器人 讓中風老婦再度腳踏實地

陳金鳳女士因爲中風造成無法說話與右半側肢體癱瘓,在陸續接受約20次行走復健機器人復健,目前可以利用柺杖行走約300公尺。(圖/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腳踏實地」是許多中風、脊椎損傷與動作障礙病患者的夢想,爲了幫助病人能更快更好的恢復,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結合智慧醫療的概念,引進創新的行走復健機器人。復健醫學部主任樑忠詔表示,在科技的協助下,不光是希望能讓病人主動式參與復健,安全性有效性都是團隊考量重點

「離開牀、站立、行走。」樑忠詔主任表示,從臨牀的成果來看,大部分臥牀的病人越早離開牀,越早開始站立,越早開始行走,可以減少骨密度流失、肌力流失與肌肉記憶流失的問題,相對來說復健的成效也就越好。傳統下肢復健,要從練習站立開始,等到狀況穩定之後,再由治療師協助在平衡木間進行移動,之後纔會進入由兩到四位治療師協助,實際上跑步機進行行走復健的階段,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挫折,所以,身體與心理的復健同樣重要。

73歲的陳金鳳女士,去年因爲中風造成無法說話與右半側肢體癱瘓的狀況,在接受治療之後,今年轉至花蓮慈院復健,陸續接受約20次行走復健機器人復健,目前可以利用柺杖行走約300公尺。陳金鳳的先生表示,原本太太右腳連擡都擡不起來,站也不太能站,後來接受了機器人復健,就可以開始用柺杖慢慢走路,而且沒想到是馬上就有效果,真的很謝謝花蓮慈院。

樑主任在現場也分享陳女士的行走測試影片,接受復健前陳女式行走十公尺大約要花上56秒,接受行走復健機器人復健之後,馬上進行後側,同樣的距離只要花14秒左右就能走完。另外一位腦幹出血導致四肢無力的翁先生,在接受行走復健機器人復健之後,十公尺行走測試也從70秒縮短到46秒。

重複性大量的訓練;主動式的參與;真實行動導向,是讓病人恢復生活能力的三大復健重點。」樑忠詔主任表示,旁人攙扶平衡木只能走幾十步,跑步機復健大約走幾百步,但是由機器外骨骼輔助個人化高重複、高強度步態訓練,可以走上千步!加上給病人的安心與信心,能鼓勵病人主動參與復健;更重要的是實際站立行走的訓練方式,能爲病患帶來正向心理激勵,這三點能促進神經重塑,讓病人有機會早日恢復行走。

上銀科技業務經理林靜湄表示,這是一臺整機由臺灣製造的行走復健機器人,首創全承重式行走復健,適用於腦中風、脊髓損傷等病患之早期介入。專利膝蓋髖骨腹部三點支撐、與快速上機裝置,可突破先練站再練走的治療階段,提早進入抗重力行走訓練。

身爲一個神經外科醫師,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臨牀上看過很多中風、脊椎損傷或其他動作障礙疾病患者,加上自己父親之前也曾因病行動不便,所以,很能體會那種無法走路、自理生活的煎熬,而這時候除了神經內科、外科、中醫科等團隊的治療之外,其實復健也非常重要,因爲復健銜接了病人治療與生活,是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很重要的環節之一。

以病人爲中心是慈濟醫療核心理念。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執行長林俊龍表示,隨着醫療與科技日新月異,慢慢地許多醫療設備不再只是器材,而是成爲智慧醫療的一環,藉由行走復健機器人的設定與安全性設備,爲每個病人個制化專屬的復健計劃,可以讓病人更安心地接受復健,也能減少治療師們在復健中受傷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