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短劇精準“圍獵”老年人

短劇的風還是吹向了“夕陽紅”賽道。

據《中國新聞週刊》報道,今年8月,短劇市場迎來一波中老年題材的井噴,以老年人婚姻、家庭、事業奮鬥等爲主題的短劇正成爲新的流量密碼。這滿足了部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但伴隨而至的還有老年人上癮問題,有老人就發現,自己“不知不覺間就花出去近一萬元”。

作爲由短視頻和網劇嫁接出的新興娛樂形式,短劇最初是以年輕觀衆爲主要受衆,劇中的中老年角色塑造起到的作用通常也是烘托主角。可這兩個月來,以中老年爲主角、瞄準中老年用戶的“老人向”短劇異軍突起,霸榜了多個短劇榜單。

在經歷了短視頻博主“秀才”“一笑傾城”以及“假靳東”等事件過後,必須警惕短劇接棒開啓對老年人新一輪收割。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國內50歲以上人羣的全網滲透率達26.5%,人羣規模達3.2億人。《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增加到106萬億。空閒時間多,娛樂方式少,有情感需求,也有消費力……短劇瞄準老年人市場,並不令人奇怪。

不可否認,有些短劇能在內容上關注到老年人的情感需要,建構出“親情關懷”之類的情感連接點;還能在產品上填補文化供給的缺口,變成老年人實現同溫層連接的媒介。在《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也明確提出,要“發展面向老年人的文學、廣播、影視、音樂、短視頻等內容行業”的背景下,社會要支持鼓勵“適老化”的短劇創作。

短劇可以“適老”,但不能“坑老”。可就目前看,不少短劇與其說是根據老年人文化消費需求端上營養品,不如說是瞄準他們內容甄別能力和網絡自主能力偏弱的短板,利用精準算法分發和快捷免密支付等手段對其進行定向收割。

惡媳婦、刁親家、不孝子、黃昏戀霸總、惡毒小三爭寵、城裡人歧視農村人……很多短劇劇情“換湯不換藥”,走的仍是製造羣體對立、激起羣際仇視的老路子,在內容上還是以“爽”爲唯一導向,只有爽點的密集輸出卻不講常識,只有情緒的各種堆疊卻不管邏輯,只不過是將大男(女)主切換爲了老年人而已。

到頭來,這類狗血情節在加劇衆多老年觀衆的刻板印象後,經常會變成代際衝突的觀念引子。更有甚者,有的老人對劇情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壓根就分不清楚,特別是那些披着新聞面目演繹的。這很容易導致他們對現實世界的錯誤認知和偏頗理解。

再者,許多老年人也是“易上癮”體質,在算法推薦下,爲他們口味量身定做的短劇幾乎可以將他們的眼睛“焊”在手機上,老年人對此難以抗拒。

不僅如此,因廣告甄別意識弱,手機操作不熟練,很多老年人容易成爲被誘導消費的對象。在免密支付“無痕化”的設計下,他們容易陷入過度充值的“無底洞”;那些“廣告化”內容,也會被他們照單全收。

中消協發佈的2024年一季度高頻投訴情形中,就有短視頻平臺利用算法鎖定老年人推送離奇、浮誇“微短劇”,再以極低價格誘導其繼續觀看並默認開通免密支付,按集扣費並自動播放下一集的情況。

鑑於此,如何加強針對老年人的提示,避免利用“數字鴻溝”誘導老年人充值消費,顯然需要監管層面和平臺方面予以考量。在“假靳東”都能騙過許多中老年網民的當下,必須防止有些人以“對韭當割”心態將手無節制地伸向老年人的腰包。

這不是說短劇等文化產品不該關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而是說已成衆多老年人“電子保健品”的短劇理應多些關懷之意,幫助他們豐富精神生活,尤其不能以“硬控”爲手段、以“收割”爲目的,把老年人當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

編輯/徐秋穎 校對/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