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財評:以減費“紅包”激活經濟“細胞”
最近,小微企業又迎來了金融機構送出的一波“紅包”,人民銀行等四部門聯合推出進一步降低支付手續費等12條減費措施,涵蓋銀行賬戶服務、人民幣結算、電子銀行、銀行卡刷卡、支付賬戶服務等五方面。同時,推出降低自動取款機(ATM)跨行取現手續費長期措施,適應異地養老、醫療等需求,便利百姓現金使用。預計每年爲市場主體、社會公衆減少手續費支出240億元,其中惠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超過160億元。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細胞”,“細胞”活力旺盛,經濟才能身強體健。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國家從多個方面推動金融機構減費讓利,幫助企業應對外部衝擊、增強生存能力、激活發展動能。全年銀行業共減費讓利3568億元,較2019年增加40%,與降低利率、貸款延期還本付息等政策相配合,完成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1.5萬億元的目標。此次新出臺的降費舉措,聚焦降費呼聲高、使用頻度高的基礎支付服務,有助於降低資金流通成本,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助力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降費舉措重點瞄準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爲這類市場主體恢復元氣、增強活力再幫一把。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個頭雖小,但量大面廣,是最具活力的企業羣體,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的重要支撐。它們發展得好不好,不僅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色,也影響着就業和居民收入等目標的實現。在疫情衝擊下,與“大塊頭”的規模以上企業相比,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免疫力”相對較低,一筆收費、一張訂單,都可能直接關乎企業的生死。加之大量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廣泛分佈於餐飲、旅遊、娛樂等生活服務業,受到的衝擊相對更大,更需要得到政策的特殊關照。
作爲金融的基礎功能,支付環節直接關係經濟運行是否順暢。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都需要以便利、快捷、低成本的支付體系爲支撐。日常消費時,一些小商戶不願接受移動支付方式、不願客戶信用卡支付,很大程度上就是手續費“傷人”所致。在網上,不少商家也明碼標價,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支付要額外收取1%左右的手續費。類似這些,都說明支付手續費對經濟活動的影響之深,過高的支付手續費,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消費、流通等環節的順暢,讓經濟大循環受阻,最終影響整體經濟活力。通過減費措施降低支付成本,則能夠一定程度上激發消費潛力,進一步促進經濟合理回升,最終做大經濟蛋糕,實現多方共贏。
對於金融機構來說,減費畢竟是“割”自己的利益,誰都會有痛感,要讓減費措施真正落實落地,真正惠及市場主體、發揮出應有的政策效果,就必須加強檢查督促,切實做到“降費不降服務”。2019年以來,僅銀保監會系統開展的三次銀行業檢查,就讓銀行業主動退費達24億元。由此可見,要使減費政策變爲企業的紅利,還需要狠抓執行層面,讓“紅包”順暢送達市場主體,真正實現減負擔、促發展的政策目標。
需要特別關注的是,當前減費讓利不僅涉及銀行業,也涉及多方市場主體。銀保監會的調查顯示,在金融服務領域,存在着多個市場主體多頭收費的問題,一些大型互聯網平臺通過導客引流來收費,一些提供風險緩釋措施的市場主體也要收費,真正由銀行收的費並不高,但對企業來說卻是沉重負擔。爲企業減負,既要規範銀行收費,同時還要加大其他市場主體的規範力度,特別是要規範一些行業影響大、使用頻度高的大型互聯網平臺收費行爲,才能真正讓企業的實際負擔降下來。
以減費“紅包”激活經濟“細胞”,進而提升整體經濟發展活力,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條可行的道路。2020年,在遭遇疫情衝擊的不利條件下,我國新增市場主體2502萬戶,實現了逆勢大幅增長,背後的重要動力之一,就是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減費政策,把真金白銀送到企業手中。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開局良好,但經濟恢復不均衡、基礎不穩固,仍需要政策扶上馬、送一程,千方百計挖掘減費讓利的新空間,爲企業增添更多活力,爲經濟培育更多動能,助力中國經濟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馳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