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教授研究稱:本科院校腐敗多 專科騙局多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最近3年,我國高校學術、招生、基建、就業、後勤等領域“負面事件”層出不窮,網絡傳播了百餘起高校負面事件信息。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瀋陽以“高校負面信息傳播”爲題,進行數月專題研究,昨日公佈階段性研究成果。
瀋陽利用自己開發的文本挖掘系統軟件採集網絡數據,結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提出負面信息傳播的十多項影響因素,對這些影響因素的權重進行測算,最終給出建議。
據介紹,高校負面信息是指對高校的形象和品牌帶來不良效果的各類信息;對於公衆而言,負面信息的充分披露,不失爲一種有效的輿論監督手段。瀋陽重點研究了高校負面信息是如何萌發、擴散和進一步傳播的,目的是研究負面信息的傳播規律,探討網民心態,促進相關單位實際工作態度和應對措施轉變。
研究結果稱,高校負面信息可分爲4類:行政類、學術類、社會類、生活類。行政類負面信息涉及校領導或貪腐事件;學術類負面信息是學術層面的負面信息,如剽竊等;社會類負面信息是高校成員發生的社會化的負面信息的統稱,如學生跳樓;生活類負面信息是涉及高校後勤保障的負面新聞,如食堂食品衛生安全問題等。
結果顯示,行政類新聞(招生、腐敗)、社會類新聞(死亡、騙局)在互聯網中數量最多、分佈最廣。這兩類負面新聞是網友的興趣點,它們的傳播源動力更大。公衆對這兩類負面新聞細分話題的關注度從高到低爲:公權力私用、和學生有關的暴力拆遷、挑戰道德底線、教育腐敗。
瀋陽說,該研究顯示,不同類型高校的負面新聞各有側重。本科院校關於“教授、招生、研究、論文、校長、腐敗”的負面新聞更多,專科院校關於“欺騙、死亡、騙局”的負面信息更多。這表明層級高的高校負面信息傳播敏感點是學術類和行政類負面信息,層級低的高校負面信息傳播敏感點是社會類負面信息。
從地域分佈上看,網絡上現有的高校負面信息中,上海、北京、廣州等中心城市的高校負面信息傳播得更多、更廣。瀋陽分析,中心城市高校負面信息多,主要與這些地方的高校集中度和媒體發達程度高於其他地區有關。
此外,在某負面信息產生的一段時間內各種負面新聞較多,高校負面信息被忽略的可能性更大。然而,在某些時候恰恰相反。由於負面信息有“連帶效應”,若該負面信息與當時傳播最火的負面新聞有關聯,其快速傳播的機率更大。
高校負面信息的傳播在時間上還受政府與媒體“議程設置”的影響。若在某一特定社會大環境下,媒體議程設置正面新聞爲主,高校負面新聞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會受到影響。瀋陽舉例說,2008年就是高校負面信息傳播比較缺失的一年。北京奧運會的積極大環境,使得媒體對於高校負面信息的關注度降低。
獲負面信息後公衆“再生產”
本報訊(記者萬建輝)瀋陽說,公衆獲得負面信息後,會出現“再生產”行爲;這種傳播是對負面信息的補充或升級,極大地擴大了負面信息的影響力。
公衆“再生產”的方式包括創造流行詞句、製作戲謔MV、發起人肉搜索、評論、爆料等。
公衆獲取負面信息後往往有再傳播的行爲,如人際傳播、轉載等。通過公衆再傳播,信息獲得更強的傳播力度。公衆的再傳播也存在不亞於媒體傳播的威力。
負面信息被報道的持續時間越長,覆蓋的讀者面越廣,更易引起讀者關注,這本身就是一種快速傳播的表現。而在公衆關注的驅使下,後續新聞的傳播速度也就越快。因此,負面信息的播出持續時間,是其傳播過程重要影響因子之一。
掛在門戶網站首頁的負面信息傳播速度、廣度,是被掛在二級頁面的信息的傳播速度、廣度所不能比擬的。位置越顯眼,傳播速度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