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有一種美在下鑿着槌間
2014年石雕藝術家吳德和獲選美國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藝術家駐村,爲他三十餘年石雕生涯推向國際舞臺,從國中開始在寺廟跟師父學習石刻,到臺藝大美術系、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研究所,他經歷傳統與現代的洗禮,作品也逐漸由具象到造型意象,他的石雕之路是生命的刻畫也是對石雕的執着、自然水到渠成的美麗境地。
藝術市場較少見到石雕作品,主要因爲石雕是藝術家下鑿着槌慢慢地完成,作品相對量少、無法複製。即使同樣的作品也不可能完全一樣。在現代雕塑創作材料衆多的情形下有很多選項,石雕又有其創作時間及數量的限制,自然不容易被雕塑家們所選擇。
吳德和年少時在寺廟當石刻學徒,因此對石頭有着比一般藝術家更深入長時間的感情與熟悉度,他就讀臺藝大時摸索過其他素材但是還是選擇最熟悉,最能夠展現生命時間能量的石雕。爲了從寺廟石刻到藝術領域,從傳統跳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美感成分如何重現?造型脫離具象等等,都無法速成,必須逐步累積。他就是這麼一步一步地着槌,在時間的累積裡,作品似乎也水到渠成。從較早的具體人、事、物到現在以傳統符號作基礎,造型意象的石雕創作,在其間獲獎無數,更在2013年榮獲金爵獎,2014年中國文藝協會雕塑類文藝獎章,赴美藝術家駐村。
走出臺灣赴美駐村半年,是他從本土跨出思考的一大步,也是造型能量充電的重要時點。赴美期間活躍了他的創作思維,讓他成功跨越了過去自己的思考模式,在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就地石材、就地創作』的概念下,以繪畫創作概念發想,把不能搬動的石堆當作一塊大畫布,他選擇中間的一塊石頭,呼應前一年美國雕塑家在右下方的一塊石頭上刻的右手,他雕刻出一隻取名『友誼之手』的左手,獲得好評。喜愛畫油畫的他,把繪畫概念裡線條、肌理、明暗都運用在石雕創作上,因此他的作品美感成分濃厚,造型線條流暢,每件作品都有不同的變化。
過去他的公共藝術作品大多是有生命故事的雕刻,這幾年藝術性不斷的向上提升,作品裡有着濃厚的哲學意涵,線條簡單卻充滿能量。去年圓形系列,以『呂』爲名,造型就是極簡,意喻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思考。過去他只是專注藝術創作,不擅言語,成爲是石雕藝術家的佼佼者後,還接任臺灣雕塑學會常務理事,臺藝大美術書畫系友會副理事長,圓形系列作品,也像是他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重視與反思。他的石雕從具象的人、事、物到造型創作、近期更加入極簡造型作品與觀衆的對話,雕塑創作趨向心靈共感,越來越少了具體的形象物體,成就他目前雕刻的想像空間。
目前他專心雕刻百件石獅系列,這似乎像是爲他少年時在寺廟學習石雕作圓滿的刻畫。在目前完成的四十件石雕中,風格從具象進入造型階段,也是他提升美感的過程寫照。2008年他發表一個佛心獅子情。雕刻方式比較接近傳統。但結構肌理已經有改變,跟他以前寺廟雕刻石獅不同。從那時開始有創作獅子的念頭。當時只是造型上的摸索。赴美后有新的想法,西方的創作抽象爲主,他說做立體的少有這種概念。吳德和以造型獅子爲創作主軸,加入人性化,他說獅子是一個符號,再進行延伸。早期有盤身,慢慢的身體呈圓形走向造型。藝術作品要有當下時代性的語言,以前是形象的創作,這幾年是造型創作。
雕塑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思考不一樣的表現。他引亨利摩爾的話說,一個藝術作品不要太重視外表的表象,而是在藝術作品的內在本質。本質是我們東方講的一種意境一種感覺。作者要去感受才能超脫自己。有能力創造而不是摹寫。慢慢去改變,到最後的跳脫。
從具象到造型。他的福獅造型生活化、造型化。六月份他展出二十件石獅,就是跟觀賞者有對話的關係。有當下的視覺語言、有社會視覺動態的感覺隱喻。臺灣時代反轉的動態社會性的思考。藝術家心靈透過作品傳達時代觀、社會性人性觀。造型和作品肌理則表現內涵意境。
未來該觀察的是,他一旦離開石獅雕刻,他的石雕生命會不會失去方向,應該會是在百件石獅創作後,心裡最爲挑戰的一個問題,又該如何導向下一個生命的印記?但可以確定的是,吳德和的石雕永遠有着臺灣本土最貼近生命底蘊的美感,簡單而充滿能量,喚醒我們對生命的尊敬和反省,這是他下鑿着槌間最動人的美。
……………………………………………………………………………………………………………………………………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財經主播,東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財經組長,中廣記者,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顧問,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臺灣民俗村顧問,卓越雜誌顧問、新超科技副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