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覆盤|國債暫停買入落地,短期利空是否出盡?
文|明明 周成華 丘遠航 趙詣
本週資金面先鬆後緊,長債利率震盪回調。央行本週較多關注利率風險,週五宣佈停止買入國債。綜合央行穩利率和寬貨幣目標來看,維持相對較低的利率環境或是理想狀態。往後看,央行干預操作下或導致短期市場調整,但債市長期的基本面和政策面環境並未扭轉,我們預計債市情緒迴歸平穩後利率或迴歸下行的方向。
▍國債暫停買入落地,長債利率波動回調。
本週資金情緒先鬆後緊,週一資金轉鬆,長債利率先上後下。週中市場擔憂央行加大對債市的干預,預期債市監管嚴格化,市場情緒一度緊張,長債利率波動回調。週四公佈的OMO操作延續小幅淨回籠,發佈的12月通脹數據符合市場預期,債市全面回調。週五央行發佈公告暫停國債買入操作,長債利率直線上行,隨後快速回落,並在尾盤轉下。
▍央行暫停國債買入,但尚未提及賣出,流動性充裕或仍是首要目標。
1月10日央行發佈公告稱暫停國債買入,引起市場較多關注。12月長債利率快速下行至1.6%,央行宣佈停止買入國債,也是爲了避免進一步推動債市利率的走低。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公告尚未提及國債賣出,或意味着維持流動性充裕的目標仍然靠前。
▍穩利率訴求不等同於推升債市利率趨勢上行,利率低位波動或是理想狀態。
近期央行關注利率快速下行並干預或有兩點主要原因,一是防止機構持倉過度集中於中長久期品種累積利率風險,二是近期人民幣匯率承壓,央行調控收益率曲線避免中美利差倒掛和資本外流加劇。然而央行關注債市利率穩定並不等同於推升利率,維持相對較低的利率環境並避免其過快下行可能是相對理想的狀態。
▍政府債“供不應求”爲主要原因,後續發行提速時段國債買入工具或繼續發力。
央行提及“近期政府債券市場持續供不應求”,或是由於去年12月國債淨融資規模較低,而1月公佈的政府債發行計劃相對平穩,疊加保險等機構配債需求在年初季節性擡升。往後看,考慮到全年赤字規模、特別國債發行計劃均在3月兩會公佈,屆時國債買賣和買斷式逆回購或將更多發力,以維持資金面充裕平穩。
▍對債市而言,央行干預措施或是短期主要風險,但長期基本面、政策面環境並未扭轉。
央行停止買入國債釋放較強的嚴監管信號,我們預計短期市場或面臨調整。但參考近期的高頻和總量數據以及央行的會議定調,債市長期基本面和政策面並無明顯變化,機構欠配壓力或在2025年延續。若央行在本次公告後未進一步干預利率走勢,長債利率和超長債利率或在階段性利空出盡後延續波動下行趨勢。
▍風險因素:
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超預期;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投放超預期;信用違約事件頻發等。
本文節選自中信證券研究部已於2025年1月11日發佈的《每週債市覆盤20250111—國債暫停買入落地,短期利空是否出盡?》報告,具體分析內容(包括相關風險提示等)請詳見報告。若因對報告的摘編而產生歧義,應以報告發布當日的完整內容爲準。
本資料所載的證券市場研究信息是由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證券”)的研究部編寫。中信證券研究部定位爲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的賣方研究團隊。通過微信形式製作的本資料僅面向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請勿對本資料進行任何形式的轉發行爲。中信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本公衆號的行爲而將訂閱人視爲中信證券的客戶。若您並非中信證券客戶中的金融機構專業投資者,爲保證服務質量、控制投資風險,應首先聯繫中信證券機構銷售服務部門或經紀業務系統的客戶經理,完成投資者適當性匹配,並充分了解該項服務的性質、特點、使用的注意事項以及若不當使用可能會帶來的風險或損失,在此之前,請勿訂閱、接收或使用本訂閱號中的信息。本資料難以設置訪問權限,若給您造成不便,還請見諒!感謝您給予的理解和配合。若有任何疑問,敬請發送郵件至信箱kehu@citics.com。
重要聲明:
本資料定位爲“投資信息參考服務”,而非具體的“投資決策服務”,並不涉及對具體證券或金融工具在具體價位、具體時點、具體市場表現的判斷。需特別關注的是(1)本資料的接收者應當仔細閱讀所附的各項聲明、信息披露事項及風險提示,關注相關的分析、預測能夠成立的關鍵假設條件,關注投資評級和證券目標價格的預測時間週期,並準確理解投資評級的含義。(2)本資料所載的信息來源被認爲是可靠的,但是中信證券不保證其準確性或完整,同時其相關的分析意見及推測可能會根據中信證券研究部後續發佈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發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也可能會因爲使用不同的假設和標準、採用不同觀點和分析方法而與中信證券其它業務部門、單位或附屬機構在製作類似的其他材料時所給出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3)投資者在進行具體投資決策前,還須結合自身風險偏好、資金特點等具體情況並配合包括“選股”、“擇時”分析在內的各種其它輔助分析手段形成自主決策。爲避免對本資料所涉及的研究方法、投資評級、目標價格等內容產生理解上的歧義,進而造成投資損失,在必要時應尋求專業投資顧問的指導。(4)上述列示的風險事項並未囊括不當使用本資料所涉及的全部風險。投資者不應單純依靠所接收的相關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獨立判斷,須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自主作出投資決策並自行承擔投資風險。
本訂閱號中的所有資料版權均屬中信證券。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發送或複製本訂閱號中的內容。除經中信證券認可的情況外,其他一切轉載行爲均屬違法。版權所有,違者必究。
本文源自:中信證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