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北的前世今生
緬北近日的局勢引起了國人的極大關注。其實緬北能有今日的局面,既有其國內的矛盾,也與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1.緬北的民族矛盾
緬甸的主體民族是緬族,緬族源於中國,屬於藏緬語族部落,大約在公元1世紀左右遷徙到如今緬甸境內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區。
如今的緬族人口約3400萬,佔緬甸國內總人口的69%。但在緬北,緬族卻是少數民族。
緬北這裡生活着若干同樣來源於中國的少數民族,比如撣族(傣族)、克欽族(景頗族)、果敢族(漢族)族、佤族等等。
這些少數民族的風俗和緬族不同,語言也和緬族不同,從心裡就不願與緬族成爲一家人。
一千多年來,緬族從來就沒有對該區域進行過有效管理,緬北大多時候都隸屬於中國的雲南,和緬甸王朝也頻繁發生戰爭。
1886年,英國佔領緬甸本部(俗稱下緬甸),1890年英國征服緬北,在這裡設置撣聯邦。
擅長管理的英國出於壓制主體民族緬族的需要,給了這裡的土司王較大的自主權利,該區並不受英屬緬甸殖民政府統治。
自此,原本屬於中國的緬北,徹底被從中國領土上分割出去了。
二戰結束後,緬甸本部尋求獨立,緬北的撣邦也想搭便車獨立,於是在1947年2月12日,撣邦、克欽邦、欽邦及緬甸本部簽訂彬龍協議,決定聯合向英國爭取獨立。
獨立後,撣邦各少數民族勢力擁有高度自治權。
隨後,緬甸順利實現獨立,在緬甸聯邦憲法中明確表示:
憲法運作十年後,撣邦各少數民族有權決定自己是否還願意成爲緬甸聯邦一份子。
結果還沒到10年,緬甸總司令奈溫發動軍事政變,政變後的軍政府,不承認緬甸憲法的承諾,還以驅逐緬北的國民黨殘軍爲藉口,進軍撣邦。
原本撣邦的少數民族和緬族井水不犯河水,現在緬族的軍隊打來了,要對少數民族實現真正的統治,撣邦各少數民族土司開始組建武裝,反抗緬甸軍政府。
但是,撣邦本身民族非常複雜,很難團結起來與緬甸政府軍作戰。
此時,緬共橫空出世,他們整合了緬北的部分少數民族武裝,改編爲緬甸人民軍,建立了緬共緬北革命根據地。
2.緬共
緬甸共產黨是緬甸政黨之一,由緬甸德欽黨內的馬克思主義者於1939年8月15日建立,昂山被選爲首任總書記,黨的領導人還有德欽梭、德欽巴欣等、德欽把登頂等。昂山等人後來退出緬共,並建立新的政黨緬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1943年初,在下緬甸的緬因德達耶鎮召開了緬甸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德欽梭做政治報告,提出了建立抗日統一戰線,加強抗日活動。德欽梭被選爲總書記。
1946年2月,以德欽梭爲首的部分委員退出緬共,另組紅旗共產黨。
1948年1月4日緬甸獨立後,該黨被自由同盟政府宣佈爲非法,隨即轉入農村進行武裝鬥爭。此時德欽梭登頂任緬共中央主席。
1968年,緬共建東北根據地,總部設在邦桑。該黨曾多次向政府建議和談,均未成功。
在緬共的根據地裡,各個少數民族武裝根據民族成分,大致被劃爲東北軍區、101軍區、中部軍區、815軍區四大軍區。
東北軍區以果敢人爲主,地盤在果敢一帶,有二個正規旅,兵力總數在5000人左右,首領是彭家聲。
彭家聲原本是果敢土司楊家的家丁,後來在國民黨殘軍教官舉辦的軍校上學,畢業後擔任果敢聯防自衛隊中隊長。後來緬甸軍政府打着剿滅國民黨殘軍的旗號進軍緬北,彭家聲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叛變投靠緬甸政府軍,而是帶着殘餘的果敢自衛隊進山打游擊。在接受了緬共的軍事整訓和物資支援之後,彭於1968年重返果敢,打跑了緬甸政府軍,成爲了果敢縣長,同時也是緬共東北軍區的司令。
中部軍區以佤族爲主,首領是鮑有祥。
鮑有祥1949年在雲南出生,1966年他與堂叔鮑三板以及同鄉一起組織昆馬遊擊大隊反抗國民黨,隨後接受緬共改編,鮑有祥成爲中部軍區副司令,統帥佤族武裝。
101軍區以克欽族爲主,首領是丁英。
丁英是克欽族,本來是克欽獨立軍的一部分,1969年率部加入緬共,後來成爲101軍區司令員。
815軍區以中國知青爲主,首領是林明賢。
林明賢,外號“賽龍”,中國海南文昌人,1968年起到雲南邊境插隊,後出國加入緬共。在撥波山伏擊緬甸政府軍戰鬥中,林明賢作戰勇猛,打死緬甸軍第二快速機動師副師長丹貌上校,被緬共授予緬甸人民英雄稱號。
在緬甸,林明賢素有“緬甸的小林彪”“叢林林彪”之稱,爲創建緬甸人民軍解放區立下赫赫戰功,隨後任815軍區司令員,時年29歲。
同時,林明賢因受到了彭家聲的賞識,是彭的上門女婿。
四大軍區在緬共的領導下,很快把緬北根據地連成一片,聲勢紅紅火火。但是,輝煌之下,也潛藏着危機。
因爲緬共主體是緬族人,而緬族人也有大緬族主義,排斥少數民族,導致緬共中央絕大部分人員都是緬族。
緬北四大軍區,卻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基本沒幾個緬族人士。
時間一長,矛盾自然也就產生了。
緬共不斷從四大軍區手中奪權,引發少數民族的不滿,同時隨着80年代國際形勢的變化,緬共的國際支援斷絕,日益衰落,對幾大軍區也就缺乏控制力了。
在這種形勢下,緬甸軍政府找到了機會。
1989年,緬甸軍政府派彭家聲的軍校同學、果敢人羅星漢潛入果敢,遊說彭家聲叛變緬共。彭家聲出於前途命運的考慮,最終選擇和緬甸軍政府達成了協議。1989年3月11日,彭家聲發動兵變,驅逐緬共,自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也就是現在的果敢同盟軍。
緊接着,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兵變開始在緬共根據地蔓延。4月11日,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發動兵變,驅逐緬共,成立“緬甸民族聯合軍”。
4月19日,815軍區司令林明賢宣佈脫離緬共領導,建立“撣東同盟軍”。
9月份,101軍區司令丁英也宣佈脫離緬共,建立“克欽新民主軍”。
自此,僅僅半年時間,緬共幾乎失去了所有部隊,分崩離析。
但這四家選擇兵變,並不是想投靠緬甸軍政府,而是想自立爲王。
兵變之後,這四家開始建立“和平民族統一戰線”,聯合起來和緬甸軍政府討價還價,要求“不讓一寸土地,不交一支槍”。
最終經過交涉,緬甸軍政府和四家達成了協議。
原來的東北軍區,改編爲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任主席,由此成了果敢王。
原來的101軍區,改編爲克欽邦第一特區,丁英任主席,由此成了板瓦王。
原來的中部軍區,改編爲撣邦第二特區,鮑有祥任主席,由此成了佤邦王。
鮑有祥治下的佤邦,哪像是外國?分明是中國的某省或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