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培麗/中國水墨畫發語權的崛起 羅青

文/蕭培麗 圖/羅青先生提供

繪畫美的呈現藉由構圖、色彩線條技巧蘊含着思想,每位畫家都在其間尋求自己的技巧和表現方式,有的是新的技巧畫舊的題材,有的是新題材卻用過去的技巧,在每一次的畫展裡追求不同的表現。甫在今年得到第七屆中國桂冠詩歌獎組委會頒發中外首創的首屆中國詩意繪畫桂冠獎的羅青,卻是在不同時期努力追求中國水墨畫的創新與突破,除了構圖、線條、色彩、技巧外還讓我們看到在畫中帶入時空與聲音、甚至是中國詩歌思想與美學理論,大大創新了中國水墨畫的格局羅青曾表示西方繪畫帶領世界太久了,中國水墨畫該拿回語權

▲2017溪山行旅圖第九圖-視窗山水系列

羅青從25歲在美國西雅圖第一國家銀行舉辦首次書畫展開始,四十五年來他在國內外舉辦了大大小小的個展多達六十回,可說是創作豐沛,但是每一次他的畫都能以創新的面貌、充滿撞擊性的主題與思想令人驚豔,可說是極具能量的畫家。他以詩人靈魂,中國文人筆墨,時代的探究,專業的語言學知識建構獨一無二的羅青式的中國水墨畫。也是臺灣少有的詩書畫三位爲一體的文人畫家。

▲1992刀刃過客歲月系列

八月開始在國父紀念館受邀的興遊美學---羅青「回到未來」七十回顧展覽,羅青說「跟過去近百年的藝術家的展覽出發點上的不同,一般的畫家首先在技術上突破,而我的畫展同時在題材上、更重要是美學上的突破 。一般的畫家技術與題材互動關係,可能發現一個題材,舊的技術無法表達,或沒有題材表達,但是發現一種新的技術就用新技術畫舊題材。至於藝術家要跟美學理論扯上關係通常不多,有關的好像也不多。事實上藝術家只管畫畫不講理論不是中國的傳統,這是西方工業化分工專業化後,西方藝術家畫的方法。畫家是畫家,藝評家是藝評家。中國傳統是藝術家、理論家、生活家這三者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 我要回復這個傳統。」

▲1971羣樹霧中升似煙

在羅青的水墨畫裡我們看到深厚的根基,它的創新是札札實實在傳統水墨上下功夫,然後再求創新,他在十四歲起就入寒玉堂溥心畬堂號習畫,後隨任博悟習潑墨。從傳統入手也跳脫傳統畫法,但不變的是他一直把中國美學思想放入畫裡。早在二十出頭他就以別於傳統水墨的創作,表達出他的詩人特質的畫風。1980年羅青的臺灣首次畫展就被梁實秋先生讚譽,稱是文人畫,梁實秋先生文中說:「羅青以新詩著名,前幾年相遇於美洲西雅圖,得見其早年所做傳統山水畫,同時也看到他幾幅水墨小品,這幾年來,他的水墨小品有了新境界。在佈局用筆方面推陳出新,別有一番風貌。而在情趣格調方面,也有他獨到的地方。」

▲2000流星雨

因爲詩的創作,如泉涌般的靈感,羅青每次繪畫創作上都有詩的語言,七十回顧展,興遊美學的「興」就是詩經裡賦、比、興的興。是一種託物起興,從一件事物再興起其他想法,到另一件事物。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賦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羅青的「視窗山水」「鋼鐵山水」「碎鏡中國」系列創作裡,都有耐人尋味的美學,他甚至藉着潑墨潑彩畫作與他最尊敬的張大千先生對話。也藉着傅抱石的抱石皴法與大師對話,羅青對中國繪畫的突破與傳承總能精準的走在承接點上,然後開創出一條中國水墨畫的新路線,他甚至在畫中引用彩陶文化的線條,用線條作爲創作的主視覺,跟彩陶文化對話,他說較之於他最崇敬的張大千先生 跟敦煌對話,他自己是更往前了一步。

▲2017春月海無人機世界之一

羅青的水墨畫不斷地創新,例如可以看見他把自己放在畫裡的中心位置,巧妙地把印當作是畫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他在山巔處用印,彷彿是自己在觀看着全景,又似與山對話。如(江煙疊嶂—高呼王銑),(鬆奇石怪-青眼看黃山系列),(何處是頂峰—青眼看黃山系列),(險峰最危處—青眼看黃山系列),(補天石—青眼看黃山系列)都可以見到。亦如郭熙所言中國山水畫是可望、可居、可觀、可遊。多視點的山水構圖,與西方定點視覺極大不同。那方印章像是他自己在畫中。蕭瓊瑞教授稱印章出現在屋頂之上,又成爲紅磚煙囟……。這些表現,都具有一種挪用、多義、隱喻、象徵的詩作手法;郭繼生就將這些作品,視爲「後現代的轉折」(Postmodern Turn)。

▲2002我學不像柿子-後現代自畫像系列

▲1969旭日初昇

羅青的獨創性是他的個性,也是他的天分,著作豐富,美學思想更是支撐他繪畫不斷創新的靈魂。他具有強烈的批判能力,更擁有厚實的文學、哲學、語言學的學識,這些在後現代自畫像裡,令人有極深刻的印象。(掙扎的靈魂),墨竹在畫的中央,周圍都是枯竹,(大石推蘭飛空舞),整幅畫面一顆巨大的石頭,配以被推壓的蘭花,又如(我學不像柿子),整幅畫滿滿的金黃柿子,配以一顆用毛筆書寫的柿子,(石裂魂猶聚)裡也是裂石白梅皆立於畫中央,都有他自我對傳統反思的影子,梅蘭竹菊正是中國繪畫的四君子,他以此爲後現代自畫像題材,似乎也讓人聯想到他對傳統水墨格局的突破。然而他的色彩又讓人覺得有耐人尋味的敦煌韻味。在美學的表現上他用思想領導筆墨,成就中國水墨傳統與抽象之間一種特別的形式。

▲2016金龜物語靈芝石

如果從未看過羅青的畫卻讀過他的詩,會發現他的畫有詩一般的語言,有詩作上表現方法的借用,有文學般美的意境,更有中國文人的氣韻,這位多次在國外各藝術中心美術館舉辦或受邀展覽的畫家,不但獲得多次中外藝術獎項,也爲中國水墨畫在國際間創造了一種新的水墨形式,在古今交錯間讓習慣西方繪畫審美觀的民衆,對中國水墨有了不同的視野。

▲1981想像之梯 現實之石

西方著名的藝術的故事一書(THE STORY OF ART)是英國倫敦大學古典傳統史教授E.H. GOMBRICH宮布利希所着,翻譯成三十幾國語言,至今據說賣出八百多萬冊,是半世紀來最暢銷的美術史書籍,羅青教授認爲這本書所談論的還是西方的繪畫,並不是中國的繪畫觀,更不是世界繪畫觀。羅青提出的興遊美學,做爲中國繪畫的美學思想,無疑做了最貼切的描述,而他在國際間的知名度,無形中爲中國水墨發聲。他於1985錄影詩學之理論基礎的文章中曾說: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達到了高潮手卷形成的特色,是把時間次序、空間次序合而爲一,全部移到前景或中景來發展,背景的問題大部分都略過了。以《清明上河圖》爲例,圖畫開始的時候,時間是春晨,地點是郊外,然後慢慢沿河發展,畫家要給觀衆看的景物,全都隨着時間的發展而依次畫出,完全不受定點透視法的限制,到了圖卷中段「虹橋」以後,時間便轉換成秋天,表現手法脫胎於漢賦,或周邦彥的〈汴都賦〉。以前關於此圖有「春天派」與「秋天派」之說,兩派爭論六十餘年,實屬無謂。西方透視法,僅可就一地一事做詳細的描寫;只能看到「前、中景」,「背景」就總是模糊一片了。 北宋畫家所展現出來的「散點透視法」,或「興遊」的手法,成就驚人,準確無比,有透視之利而去其弊,可謂綜合「時、空次序」的最佳表現手法。觀者有如親臨河畔,沿河而飛,且飛且觀,一直「遊」到中午,到了「虹橋」上的熱鬧市場,進入全畫的第一次高潮,方纔初步盡興。如此的繪圖構想方法,我稱之爲「興遊式手卷思考」。

▲2009小人物

這次全球巡展,從2017臺北九十九度藝術中心開始,巡迴了西雅圖、德國;馬來西亞吉隆坡,上海,深圳、美國馬利蘭大學、倫敦,在國父紀念館展出後,據悉明年2019年將受邀至大英博物館展出,興遊美學走遍世界多國,讓西方國家看見中國水墨畫的美學,而不是隻有繪畫技巧,或是創新,更能瞭解羅青以理論總結藝術經驗的創造性表現。

▲1997萬卷詩社

……………………………………………………………………………………………………………………………………蕭培麗,ETtoday撰述副總編輯。政大EMBA科技管理研究所。華梵大學美術與文創研究所。曾任中天香港財經主播,東森新聞採訪中心副主任、財經組長,中廣記者,國會助理,黨營事業華夏投資公司顧問,東森大陸事業部顧問,臺灣民俗村顧問,卓越雜誌顧問、新超科技副總經理。